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需加强管理与服务
AI导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深度融入生产生活,但面临劳动关系模糊、薪酬体系不健全、工作环境复杂等问题。需强化制度建设与规范引导,提升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全方位保障劳动者权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当前,针对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何在管理服务层面填补空白,更好地支持他们的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新就业形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劳动者与服务消费需求的大范围、大规模组织、调配与任务分派,使劳动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如外卖骑手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网约车平台组织夜晚接送医护人员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兴力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的各领域与层次。他们穿梭于街头巷尾,工作在云端,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与守护者。据统计,全国新就业群体总量已达8400万人。
然而,这一群体也面临着诸多待解难题,在权益保障和服务关爱方面存在短板。劳动关系模糊不清,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一旦遭遇劳动纠纷,劳动者往往陷入维权困境。薪酬体系尚未健全,社会保障覆盖不足,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不充分。同时,复杂的工作环境也给他们带来挑战,如外卖骑手在车流中穿梭,家政服务人员面对各种未知状况等。这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归属感、生活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因此,需秉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的理念,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在管理方面,强化制度建设与规范引导,筑牢权益保障的“底板”。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劳动关系标准,优化工伤认定流程,为劳动者提供法律保障。立法清晰界定劳动关系,避免企业逃避责任。加强平台企业监管,促其规范用工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平台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内部合规建设,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杜绝不合理用工。
在服务层面,提升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补齐优质服务“短板”。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劳动者提供精准岗位信息对接服务,助力多渠道就业。健全培训机制,根据新就业形态特点和劳动者需求,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优化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将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保障体系。畅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渠道,简化参保手续,提高便捷度。建设服务阵地,发挥工会驿站、党群服务中心等作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便利服务。加强法律援助,建立专门机制,提供专业法律咨询与纠纷调解服务,帮助他们依法维权。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