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大虹桥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10余家龙头企业落地,总投资额近200亿元。四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经济密度提升至4.5亿元/平方公里,形成完整产业链。未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生物医药产值将突破千亿。

记者方卓然

夜幕降临,走进虹桥前湾片区,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全球研发中心灯火通明。科研人员正紧盯屏幕上的分子结构模型,讨论着下一代抗肿瘤药物的优化方案。生物医药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虹桥集聚,信达生物、正大天晴、威高集团、云南白药等10余家龙头企业落地,总投资额接近200亿元。四年来,一条涵盖研发、生产、商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已在虹桥形成。

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大虹桥从蓝图迈向现实的缩影。数据显示,自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获批以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万亿元,经济密度高达4.5亿元/平方公里,为长三角平均水平的5倍。经济密度是衡量区域经济活动集中度和产出效率的关键指标,它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区域发展质量的直观反映。

虹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政策赋能和产业生态优化,正在从传统制造向“四高”(高能级总部、高端服务、高流量贸易、高溢出会展)经济体系转变。截至2025年2月,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通过“总部虹聚计划”,已引进培育各类市级认定总部机构242家,形成“长三角制造+虹桥服务+全球市场”的独特模式。

上海市并未止步于此。前不久,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公示了《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草案,并征求公众意见。根据规划,“大虹桥”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信达生物全球研发中心是虹桥前湾片区的首个拿地、首个结构封顶、又首个实现投运的项目。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副总裁赵磊表示,江苏有成熟的生产基地,浙江具备成本优势,但上海大虹桥的国际化基因和产业生态无可替代。因此,信达生物选择在此扎根,总投资15亿元的研发中心已成为其全球化战略的核心。

上个月,信达生物正式公布,其研发的中国首个、全球第二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抗体药物——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商品名“信必敏”),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甲状腺眼病,费用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威高云行智创园毗邻信达生物全球研发中心,作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之一,威高集团将长三角总部设于此,旨在推动集团研发、出海及增量业务的发展。威高云行智创园相关负责人朱峰表示,国内医疗器械采购政策的变化,使得出海与创新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选择大虹桥,正是看中了其战略规划、交通优势及生物医药产业地图的契合度。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生物医药产值将突破千亿。此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还增添了低空出行的新场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网络也在不断完善。2024年,长三角超级环线、沪苏湖铁路、市域机场线相继开通,进一步提升了“大交通”能级。

上海模迪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飞表示,“大虹桥”区域产业体系丰富且健全,总部经济集聚现象显著,形成了智能制造、新能源、低空经济等产业聚集圈。模迪拉在虹桥提出了“乐高式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与多家主机厂合作,实现量产落地。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认为,交通枢纽建设带来了“流量”,成为“大虹桥”发展的基础。而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则承担了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的功能。如今的“虹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创新枢纽和信息枢纽。

前不久发布的《规划》明确指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总面积将扩大至约535平方公里,是此前的三倍多。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将达到约341万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364平方公里。“大虹桥”扩容不仅仅是占地和人口增加,更重要的是承载联通国际国内、引领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表示,“大虹桥”要在强化核心功能、彰显制度优势、提高国际地位方面持续发力,以强有力的“一核”带动北向和南向拓展带协同发展,共享“大机遇”。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