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商业航天发射密集,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
AI导读:
2025年一季度,国内商业航天进入高密度发射期,政策、资本、重大项目利好推动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加速实施。可回收火箭技术有望实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多家商业火箭公司计划新火箭型号首飞,一级市场融资活跃。
财联社4月2日讯(记者郭松峤)2月11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成功发射;2月27日,四维高景一号03、04星发射升空;3月12日,“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3月21日,谷神星一号成功完成其第18次发射,成为民营航天领域发射次数最多、发射卫星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商业运载火箭……一季度,国内商业航天迎来高密度发射期。
在政策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发展”,并两次将商业航天置于新兴产业首位。而在刚刚结束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地区多家财险、再保险及保险中介机构共同组建了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支持北京打造“南箭北星”产业发展格局。
在政策、资本、重大项目等利好因素推动下,今年国内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加速实施,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卫星下游应用行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蓝箭航天创始人、CEO 张昌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今年可回收火箭将密集首飞
据赛迪智库预测,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国际合作也将持续拓展。
张昌武表示,今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望实现火箭回收复用技术,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次,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蓝箭航天目前正在研制一级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运载火箭朱雀三号,计划2025年首飞,预计2026年实现常态化运营。
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可回收火箭的密集首飞,包括朱雀三号、力箭二号等。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戴政表示,当前行业正处于可重复使用火箭全面爆发前的蓄势待发阶段。
张昌武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安全可控前提下,简化发射许可审批流程,降低和简化卫星互联网空间工程环节的准入门槛,促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
伴随着接下来各家公司火箭密集上天,还需要有配套的航天发射场。3月12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成功,标志着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发射能力得到验证。
中国宇航学会成员白国龙表示,多家商业火箭公司都计划在今年进行新火箭型号首飞,这些火箭若成功首飞,将为中国承担卫星互联网组网运力的可回收火箭队伍注入新力量。
不只是火箭公司将迎来密集发射,商业飞船今年也将有重要动作。我国首家民营太空飞船公司紫微科技董事长张晓敏透露,今年公司将推进B300系列飞船的发射进程。
一级市场融资活跃
一季度,商业航天在一级市场上备受资本青睐。
近期,深蓝航天完成近5亿元人民币融资,资金将重点投向“星云”系列可回收液体火箭的研发与商业化落地。星际荣耀也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首批交割,资金将用于双曲线三号火箭的研发及发动机生产产线的建设。
白国龙分析,率先完成技术突破、实现首飞的企业,将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助力这些企业率先进入下一轮商业航天发展阶段的正循环。
不只是火箭公司,相关配套企业一季度也获资本关注。今年2月,九天行歌宣布完成A++轮超亿元战略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建设等方面。

据公开信息,这是九天行歌成立以来第7轮融资。此外,一季度亦有商业航天企业正加速拥抱资本市场。1月27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初步招股书显示,国星宇航目前主要有两条业务线,第一条是卫星及相关服务,第二条是星基解决方案,此部分营收占公司营业收入超一半。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