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级制造论坛:塑造新质生产力,加速产业化进程
AI导读:
3月30日,第二届原子级制造论坛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技术前沿、应用挑战及产业化路径等议题研讨。原子级制造被认为是制造业的未来方向,我国正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速产业化进程,但仍面临技术体系和具体应用挑战。
“原子级制造作为极小尺度、极高精度的前沿技术,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是技术突破的关键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3月30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在第二届原子级制造论坛上表示。该论坛以“智汇原子级制造塑造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原子级制造技术前沿、应用挑战及产业化路径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通俗来讲,原子级制造是在原子尺度上进行加工,形成具有原子级特定结构特征的器件产品。其工具为光子、电子、声子等基本粒子,与传统制造有本质区别。原子级制造被认为是制造业的未来方向,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不仅在尺寸上更加微小,精度也更加高超,是制造技术的终极形态。
近年来,我国在原子制造方面持续布局,科技基础和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2016年原子制造得到国家关注;2018年中国科学院推出“功能导向的原子制造前沿科学问题”先导计划,南京大学成立全国首个原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2021年浙江大学成立原子精度制造平台。
当前,我国正全力推动原子级制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速产业化进程。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但我国在原子制造技术体系和具体应用场景方面仍面临挑战,如缺乏系统的技术标准,工业化的产业生态有待完善。
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指出,实现原子级制造产业化需突破高精度测量仪器依赖进口、跨学科人才短缺、标准化体系尚未完善等瓶颈。论坛发布的《原子级制造关联科学技术体系》明确,将重点攻关设计软件、自组装工艺、原位检测技术等共性难题,建立全链条标准。
原子级制造需实现原子级操控、产品结构上有原子级特征、产品物性上有极限性或颠覆性。目前,这三个要素难以耦合。要想实现‘三要素’兼得,需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所长宋凤麒认为,大科学装置是突破核心技术的关键,原子操控数目和效率需大幅提升才能满足产业需求。
目前,我国已完成原子级制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研工作,将着力研究展现当代化学、材料和加工领域无法实现的极端能力,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形成支撑我国率先进入‘原子级工业时代’的重大平台。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共同主办。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