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科幻大会聚焦科技创新与科幻文学融合
AI导读:
2025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聚焦科技创新与科幻文学的融合。科幻作家与科技工作者们展开对谈,热议人工智能与科幻创作的关系,以及科技创新对科幻文学内容与形式的重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罗亦丹)3月28日至31日,2025中国科幻大会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之一,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成功举办。
本届科幻大会聚焦科技创新与科幻文学的融合,科幻作家与科技工作者们展开深入对谈。在“科技创新与科幻文学创作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嘉宾们热议了人工智能与科幻创作的关系,指出这一关系正经历从初步探索到深度融合的转变。从创作生态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正逐步重塑文学产业链,引发一系列新变化,这对科幻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提升专业素养的新要求。然而,AI创作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人类作家的生命体验、文化积淀和创造性思维,仍是无法替代的核心优势。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谈及Deepseek对科幻作家的影响时表示,他已感受到技术的冲击,但因目前未进行创作,故尚未受影响。若开始创作,他也不会使用DeepSeek辅助,因其写作习惯极为个人化,不与他人交流。刘慈欣认为,写作的乐趣在于独立的个人创造,而非外部力量或工匠式流程。
活动中,朱宇清新书《物换星移》亮相。结合该书,嘉宾们深入探讨了科技创新如何重塑科幻文学内容与形式,科幻文学如何反哺科技创新,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拓展科幻文学的传播范围与受众群体,旨在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
《物换星移》作者朱宇清介绍,该书探讨了未来星际文明尺度下生命个体、物种与文明存亡的法则。书中深入求索了星球文明迈入星际文明后,在广阔无垠、科技高度发达的宇宙文明生态链下,文明生存法则的异化与更大不确定性,以及人、生物智慧死亡的重新定义。
(文章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