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加速能源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AI导读:
山东东营市垦利区海域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加速,展现山东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决心。山东深化能源转型改革,构建“核风光储”新体系,储能技术实现多元发展。计划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约2000万千瓦,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吊装船上,光伏平台凌空吊起,钢管桩一寸寸扎入海床;放眼远处,挖掘机挥动铁臂,将海缆深埋海底……在山东东营市垦利区海域,100万千瓦的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加速推进。
“我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争取早日完成!整个项目将安装2934个光伏平台,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大约能满足267万名城镇居民一年的用电量。”项目经理张泽成迎着海风坚定地说。
该项目为山东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山东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同时,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也强调了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消除障碍、增加动能的重要性。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耗大省,山东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量占全国近十分之一,能源结构曾一度以煤炭为主。为深化能源转型改革,山东积极构建“核风光储”新体系,逐步打破“一煤独大”的旧格局。2024年,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达1.15亿千瓦,占比超过煤电,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持续攀升,其发电不稳定等特点给电力消纳带来了压力。为此,山东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东营市利津县等地建设新型储能电站,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机制,推进储能技术攻关。
储能电站的站长左廷介绍:“在用电低谷期,电池仓开启充电模式;夜晚用电高峰期,再把储存的绿电输送到千家万户。”截至2024年底,山东新型储能在运规模已达717.7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了3.6倍。
能源转型改革不仅关乎能源本身,还与区域发展、产业升级紧密相连。在枣庄高新区,科达利公司投资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将成为枣庄市锂电新能源产业供应链配套的关键一环。
枣庄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中波表示:“我们坚持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走出能源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2025年,山东将进一步明确产业培育目标,在济南、青岛、临沂等地超前布局钙钛矿电池等重点示范项目,推进核电装备产业向烟台、威海集聚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山东将深化能源转型改革作为今年着重抓好的重点改革之一,计划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约2000万千瓦,助力加快建设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