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用户规模突破6亿。微短剧通过跨界融合创新链,催生文旅融合新场景,赋能实体经济、文化传播。同时,热钱涌动之下,IP市场隐含巨大想象空间,微短剧有望成为新一代IP孵化器。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强人设、热话题、高反转的特点,在全场景、全赛道、全流程中迅速传播。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4.4亿元,用户规模已突破6亿,成为内容消费领域的“新赛道”。微短剧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内容消费,更在文旅融合、IP孵化、流量格局迭代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在“短平快”的表象之下,微短剧如何创新文旅场景、孵化IP生态、迭代流量格局?这些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近期,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在成都举办,诸多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微短剧的发展路径。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新星在会上表示,要积极发挥微短剧的纽带和引擎作用,推动微短剧更好赋能文旅、文博、电商产业、乡村振兴、公益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从内容传播到价值转换的闭环。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认同。

  随着微短剧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意识到,小体量的短剧可以撬动更大的价值。在强势的杠杆之下,微短剧跨界融合趋势愈发明显,从内容消费赛道逐渐延伸为赋能实体经济、文化传播的内容载体。

  创新空间,赋能文旅融合新场景

  微短剧通过“跨界融合创新链+精品内容价值链+产业升级供应链”的三维逻辑,正在催生文旅融合新场景。以短剧为载体,实现地方特色的创新传播与文化内容的升级重构,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微短剧作为一股新兴力量,在微短剧领域中异军突起。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宁启文表示,乡村微短剧的创作对推动农业农村文化的繁荣、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微短剧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还通过融合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等多种形式,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除了乡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也是文旅赋能的跨界联动新场景。以“双十亿”川渝特色方言短剧《家里家外》为例,该短剧通过红果平台的海量流量加持、制作方的精雕细琢赋能以及四川广电的深厚资源护航,成功实现了破圈传播。

  政企媒三驾马车的配合也为短剧的文旅场景注入了新动能。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透露,自去年12月发布精品短剧“果燃计划”以来,已收到超300份项目书,并与国家图书馆、国家航天局等机构展开合作,围绕文旅等主题开发内容。

  热钱涌动,孵化IP市场新生态

  在流量经济的推动下,IP市场隐含着一个更具想象力的市场空间。多家企业从谨慎参与转变为大胆全链条重仓短剧,微短剧产业有望成为新一代的IP孵化器。

  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郑安迪透露,公司正在逐步从拍摄制作向全链路的IP开发迈进。他认为,微短剧产业催生的新一代IP孵化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能够迅速催生出一系列相对头部的IP。

  红果短剧制片负责人沈志远分享了平台在IP改编与创作扶持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表示,红果平台主要依靠广告分账模式辅助出品方进行变现,为行业提供了大笔内容预算。

  创新玩法,短剧“流量”变“留量”

  如何变“流量”为“留量”,是流量经济所不可回避的问题。芒果TV大芒计划工作室负责人周裘认为,通过精准运营,高投入和小成本的剧集都有机会成为爆款。

  红果短剧制片负责人沈志远表示,红果平台依靠广告分账模式,让制作方能够专注于创作,持续提升内容质量。同时,红果短剧的免费看剧模式具有长尾效应,优秀剧集可以获取更多观众。

  巨量引擎内容营销负责人金文乐总结了品牌方的投放需求变化,为短剧的流量经济提供了新解法。他表示,现在的品牌更多是把微短剧作为一个新增的、非常重要的流量阵地,与IP、电商、交易等结合得更紧密。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