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机器人“天团”炫技,具身智能加速落地
AI导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12台人形机器人组成“天团”炫技,展示了科技实力和产业融合成果。人形机器人“夸父”等机器人登台表演,展示了动态平衡和控制精度的高要求。中关村论坛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推动了行业发展和产业进步,加速了具身智能技术的落地。
转腰摆手收脚,上步屈臂,弓步搂推,转身推掌……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12台机器人组成“天团”,不仅打起太极,四分多钟还相继表演了跳舞、俯卧撑,举手投足间尽显肢体的灵活性和步伐的稳定性。中关村论坛不仅展示了科技实力,也促进了产业融合与合作落地。
此次表演的人形机器人“夸父”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手臂自重超过10公斤,负载可达5公斤,完成打太极的动作并不容易。乐聚通研总经理柯真东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就像人类演员举着哑铃跳舞一样,因为手臂重量大,会导致重心难以平衡,这对机器人的动态平衡和控制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场科技秀上,4台“夸父”和8台“T1”分别来自乐聚通研(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机器人登台“炫技”,乐聚通研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组成了40余人的技术团队,经过一个多月时间训练测试,调试算法。
乐聚通研由乐聚机器人和通研院共同出资注册成立,2016年成立的乐聚机器人,至今已经完成了本体硬件层面的技术积累,来到北京是为了寻求具身大脑的突破,这也是接下来推动人形机器人向前发展的关键。
事实上,“夸父”是乐聚通研结合了乐聚的“人形本体”与通研院的“智能大脑”打造。此次登台表演的加速进化,同样与北京的大模型厂商合作,探索具身智能大脑软件层面的突破。
中关村论坛不仅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也推动了行业发展和产业进步。于创业公司而言,拥有众多通用大模型企业的北京,俨如站在巨人肩膀上。加速进化CEO程昊认为,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技术范式创新要在通用基座模型的基础上来做,北京这些优秀的企业对其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提供了很大帮助。
3月31日,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闭幕,9个机器人和2只机器狗被邀请登台,被颁发“智愿者”纪念牌。中关村论坛的开幕式上,机器人之间协同配合,已经真正实现了无人化操作。
登台直播
30多天从实验室走向中关村论坛年会舞台,一块地毯两道技术难关
“夸父”登台,也经历了一番闯关。不同于过往的视频演示,此次中关村论坛的开幕秀为现场直播,容不得半点失误。
3月4日来到场地测试时,演示厅现场的地毯成了他们需要面对的第一道难关。按照预设,“夸父”不仅要做到刚柔并济的转身推掌,还要做到单脚站立等全身舞蹈动作,但现场的地毯比较软,机器人在行走时下陷较多,对机器人跳舞的影响更大。团队发现问题后马上向软件算法团队反馈,算法组在实验室对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修改测试,直到机器人能在较软的地毯上稳定行进。
此外,地毯上的毛会产生静电问题,静电带来的瞬间高压会导致电容器击穿。解决的方法是把机器人脚底的绝缘漆磨掉将金属露出来,放置一张锡纸,再做一个小的接地设计。
距离正式演出还有不到一周时间,彩排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现场较大功率音响“干扰”机器人,在3月23日现场彩排的过程中,距离音响位置较近的机器人会在打太极的时候同步发生旋转,团队因此排查了很久。
此次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加速进化T1机器人需要通过大角度斜坡登上主舞台,展示集体俯卧撑和机械舞。中关村论坛促进了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双向奔赴
“夸父”寻求具身大脑突破,“看好北京的人才科研优势”
人形机器人既要打太极,又要做到单脚站立等复杂舞蹈动作,一方面有来自算法侧的挑战,另一方面对机器人本体性能、批量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提出了挑战。
通研院前沿研究中心联席执行主任、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刘航欣表示,他们对人形机器人这么复杂的结构进行建模时,都会做一个适量的简化,但在打太极的动作中,就没有办法再把整个上身做一个简化模型,因此就把机器人的躯干、上肢等不同部分的重量和惯量做了重新计算,以确保机器人处在安全范围之内。
乐聚在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方面依托深圳和大湾区的产业配套优势稳步迭代,而在大脑方面,看好北京的人才科研优势。柯真东提到的具身大脑,也就是具身智能大模型,是当下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乐聚通研成立于2025年3月,由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成立,旗下产品“夸父”机器人已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和科研教育等场景落地应用。
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开幕式更像是一个练兵场,这次最大的感受是解决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发现问题。处在发展初期的行业需要更多场景,来发现技术落地后要解决的技术层面问题。
生态协同
两个机器人就是一家咖啡店,合作意向激增
在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机器人之间协同配合,已经真正实现了无人化操作。银河通用机器人与好饮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协同工作,全流程为机器人自主工作,不需要人工操作。
中关村论坛也强化了对“沟通”的重视,机器人与人的交互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理解需求、建立信任的过程。许多嘉宾最初对机器人服务持观望态度,但通过直观地体验和耐心地讲解,他们逐渐从好奇转为认可。
这对“咖啡搭子”在中关村论坛走红,引起了国内外政府和企业的认可,获得了数十家合作意向。
科技+会
北京AI“大脑”扩容朋友圈,机器人具身智能加速落地
机器人不仅能制作咖啡,还可以迎宾、主持、表演和写毛笔字。中关村论坛促进了不同领域公司之间的深度合作。
北京仍在加码支持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科技创新。2025年2月2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行动计划,提出要突破100项关键技术、培育50家核心企业,重点布局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
北京的人才和产业优势正在助力人形机器人公司在具身智能方向突围。程昊认为,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技术范式需要在基座大模型的基础上训练,一些垂直的小模型也要和大模型一起合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正如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在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致辞时表示,北京致力于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丰富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张晗)
(文章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