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自组装技术助力三维纳米电子器件构建
AI导读:
哥伦比亚大学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利用DNA分子自组装技术,成功实现三维纳米电子器件自主构建,有望大幅提升电子产品密度和计算能力,助力开发更高效的人工智能系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合作,利用DNA分子自组装技术,成功实现了三维纳米电子器件的自主构建。这一研究成果于3月28日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
从二维向三维的转变能大幅提升电子产品的密度和计算能力,这一新工艺还将助力开发受大自然启发的人工智能系统。例如,模仿人脑天然三维结构的电子器件,在运行模仿人脑的人工智能系统时,效率有望超越二维架构。
现有的电子制造工艺,类似于精密切割钻石,通过电子束在材料表面逐层雕刻出电路。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制造方式不仅能耗巨大,而且在构建多层复杂结构、以经济高效的方式制造三维器件时,良品率会大幅下降。
受DNA折纸技术的启发,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创新的纳米制造技术。该技术融合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能在金微阵列上选择性生长三维DNA框架,进而制造出三维纳米结构电子器件。DNA折纸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一条长链DNA与设计好的短链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折叠成目标形状,形成稳定的纳米级结构。
研究团队首先在一表面上铺设金微型方块阵列,并附上短链DNA。金阵列固定DNA折纸框架,并促进其在特定区域有序生长,形成三维DNA框架。
随后,他们使用纳米级氧化硅覆盖这些DNA框架,并在其中嵌入半导体氧化锡,制造出氧化锡超晶格,集成为光电流响应器件。实验结果显示,这一光传感器在光照下能产生电响应。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能在硅片上的特定位置布置数千个这样的结构,这种可扩展的制造方式将彻底变革复杂三维电子器件的制造。他们期望利用这一新技术,结合多种材料,制造出更复杂的电子器件。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