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氢能产业作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预计到2025年产值将达1万亿元。金融在氢能产业向应用端转移中积极发挥作用,多地政府采取创新金融举措支持氢能产业发展,预计撬动超200亿元市场投资。

  发展氢能产业已成为能源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至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

  在近期举行的2025年国际氢能大会上,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向“十五五”时期,氢能产业需进一步走进应用端市场,充分发挥其商业价值。同时,政府需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资力度,引领能源产业新革命。

  随着氢能产业逐步向应用端转移,金融也积极介入,如香港计划通过绿色金融构建可持续融资平台,佛山市南海区亦通过应用场景调动百亿元投资。

  金融助力氢能应用端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氢能产业正处于大国博弈的关键位置。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加速传统产业转型,扩大战略新兴产业规模,落地未来产业。

  余卓平认为,“十四五”期间是氢能正式亮相的阶段,国家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取得积极成果,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将氢能纳入能源范畴。我国西部绿色氢能基地建设提速。预计“十五五”期间,氢能产业将在应用端发挥更大作用,燃料电池车保有量预计将达到100万辆。

  然而,氢能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实现应用端商业化运作需大量资金支持,金融赋能氢能产业应用端成为关键。目前,企业融资渠道相对较窄,亟需规模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7月,能源交易所、绿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等签署合作备忘录,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上海市氢基绿色能源交易平台,旨在促进氢能产业发展,获取更多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建议,在强化金融支持的同时,还需加大氢能技术创新力度,制定国家层面氢能发展技术路线图,完善氢能技术创新体系,并加快氢能先进技术应用示范。

  多地创新金融举措

  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和消费国,我国已将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能源重点培育。

  国家能源集团副总经理闫国春表示,氢能产业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面临诸多挑战,需共同营造开放创新生态,推动全球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务实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彭苏萍建议积极推进加氢站、氢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部署氢能在交通、绿色化工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并积极开展氢能发电技术研发。预计2060年前将持续提高新兴技术研发水平,扩大氢能在各场景的应用规模。

  截至2025年3月25日,国内已有3695家氢能相关企业,急需金融体系支持,同时也将带来巨大投资效能。

  针对新能源融资困境,多地政府采取“政府引导基金+绿色金融”模式,设立氢能产业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氢能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机电工程署署长潘国英表示,香港正探索绿氢标准与氢能经济模式,致力于构建可持续融资平台,为清洁氢能项目提供融资。同时,与大湾区机构合作,构建多元化氢能应用示范场景。

  业内人士建议拓宽氢能绿色金融标准范围,将绿氢技术纳入相关目录,完善行业标准,推动中外标准接轨,加强对氢能全产业链的绿色金融监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区长王勇表示,南海区正积极拓展应用场景,预计撬动超200亿元市场投资,未来五年将投放大量氢能源汽车、氢能两轮车及氢能游艇,打造氢能绿色旅游示范区。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