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专家探讨了科技与急救的融合,提出“5分钟社会救援圈”概念。腾讯与政府、医疗机构等多方合作,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急救需求与救援资源高效匹配,推动院前急救模式变革,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人工智能在识别心脏骤停和处理方面,会比人类快10%左右。”近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大会”现场,国内外急救医疗领域的专家探讨了科技与急救的融合。有专家提出疑问:“基于大数据预测,是否可能在心脏骤停高发区域,重点布局AED?”

科技驱动急救变革:院前急救视频指导正在普及

欧洲紧急医疗服务协会主席、全球复苏联盟创始人Freddy Lippert分享了丹麦案例,通过AI识别心脏骤停、实时视频指导等智能技术,丹麦将急救响应时间缩短了10秒,旁观者急救率提升至76%,创造了百万人口生存率全球领先的水平。在中国,得益于5G网络的普及,院前急救视频指导模式正在接入120急救系统,去年12月,中国出台了全球第一个院前急救视频指导的专家共识。

腾讯SSV时光实验室副总经理胡晗翰介绍,依托腾讯成熟的音视频处理技术,120调度员、救护车医生及医院内医生可同步在线,实时指导急救现场。截至2025年3月中旬,腾讯企鹅急救平台已连接82万急救志愿者,成功救助21950位突发疾病患者,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提升至17.6%。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主委吕传柱表示,AI在抢时间高效决策方面有绝对优势,智能化的救护车正升级为移动ICU,中国正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加快实现“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的目标。

多方主体合力推动:“5分钟社会救援圈”落地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55万人遭遇心脏骤停,平均救护车抵达时间8-13分钟,远超4-6分钟的黄金救援窗口,院外急救成功率不足1%。目前的急救体系缺乏社会力量参与,腾讯与政府、医疗机构等多方合作,探索以科技助力城市急救体系变革,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通过微信小程序“企鹅急救”,实现急救需求与救援资源的高效匹配。

“5分钟社会救援圈”致力于推广公众急救培训、AED和志愿者定位及落实,通过产品与技术创新,推动院前急救模式变革,让急救能力提前到达现场。该方案已在苏州、东莞等地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建议政府加大资源投入,企业助力急救体系数字化转型。

急救“第三范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作为院前急救的中国创新实践,“5分钟社会救援圈”将继续以科技驱动,推进标准化建设,包括推动急救师资培训工作和培训标准体系建设等。急救体系的现代化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社会协同的跃升。现阶段,腾讯SSV时光实验室正在调研农村场景的急救难题,尝试以村医为核心,验证120随车医生远程指导结合移动AED的模式。

随着“5分钟社会救援圈”被纳入多地政府民生工程,这场由科技驱动的急救体系变革,正以“连接即救援”的创新实践,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