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步伐加快,多个前沿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包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启动带光联调、子午工程二期通过验收等,将显著提升科研能力和空间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随着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支撑作用愈发显著。

  当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步伐加快。今年以来,多个大科学装置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环境监测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将在探索未知、揭示自然规律、推动科技变革等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超大X光机”建设提速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启动带光联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3月27日正式迈入带光联调阶段,标志着HEPS建设进入冲刺期。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HEPS,宛如一台超大号的X光机,借助其产生的高能同步辐射光,科学家得以窥探微观世界,揭示物质微观结构的生成及演化奥秘。

  HEPS作为世界上设计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后将为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空间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大幅提升 子午工程二期通过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于3月21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一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观测能力覆盖日地空间全圈层,将极大提升我国空间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空间天气是指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高质量监测乃至预报空间天气,对于保障航天、通信等高技术系统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子午工程二期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大型监测设备,具备从太阳表面爆发、行星际传播到地球空间响应的全链条追踪能力。

  全景揭示生命奥秘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于3月21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可对生命体从分子到细胞、器官乃至个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高精度观测与测量,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

  目前,该设施已吸引众多国内外科研团队入驻,研究领域涵盖数字器官、脑科学、肿瘤诊疗、心血管疾病等。

  物质科学研究再添“重器”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通过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于2月26日通过国家验收。该装置能够创造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实验条件,为物质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提供坚实支撑。

  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等极端条件是探索物质新现象、新规律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动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前沿研究的发展。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有望成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核心平台。

  “超高速摄像机”捕捉电子动态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正式开工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于1月10日在广东东莞正式开工建设。阿秒是人类目前所能掌握的最短时间尺度,1阿秒仅为一百亿亿分之一秒。

  利用阿秒激光脉冲,科学家可以实现对电子运动的精确跟踪、测量和操控,犹如使用“超高速摄像机”捕捉电子的“动态影像”。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广东东莞和陕西西安共布局10条束线和22个应用终端,建成后将为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物医学等多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强大支撑。(记者张泉)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