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中关村论坛回应了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后的投资领域,看好深耕“苦活累活”的AI企业,并强调企业应理性看待AI,聚焦关键场景尽快落地。同时,朱啸虎认为国内AI企业应主动寻求“出海”机会,在日本、东南亚、中东等地赚取利润。

  近日,一句“我们已经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的消息,引发了中国AI界的一场讨论。在AI时代,是选择相信逻辑改变现实,还是面对泡沫及时止损?

  3月31日,中关村论坛主会场海慧厅座无虚席,众多听众携带录音、录像设备,只为聆听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首次回应“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后的新投资领域。

朱啸虎看好深耕“苦活累活”的AI企业

  谈及AIGC与企业的关系,朱啸虎认为企业应积极拥抱AIGC,否则将面临淘汰。他提到,当前基础模型,如DPTT、通义千问、豆包等,已在客服、销售、会议纪要、营销文案、语言教学等领域实现商业化,AI应用企业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凸显了AI的巨大价值和发展潜力。

  朱啸虎同时强调,企业不应迷信AI,而应聚焦关键场景,并尽快落地。

  “尽管AI发展势头强劲,但不能盲目跟风,应理性看待,将重心放在能产生实际效益的应用场景上,迅速实现产品落地,创造实际价值。在AI创业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投入底层技术研发,因为底层模型逐渐开源,单纯依赖技术难以构建竞争壁垒,过度执着于底层技术研发可能走入歧途。”朱啸虎表示。

  “星辰大海最终都会变为红海,‘苦活累活’才是构建护城河的关键。”在朱啸虎看来,所有AI应用在技术层面的可获取性强,所谓的技术壁垒并不实际,关键在于在非AI能力上建立壁垒,如深度整合工作流、拥有编辑工具、专有硬件、IP内容、数据,以及承担必须人工交付的苦活、累活等。

  “这些‘苦活累活’虽然不受大厂青睐,但却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机会和竞争壁垒。例如,美国一家专注于医生和病人问诊会议纪要的企业,将语音记录自动转换为文字并生成病历卡,向医院收费。这个细分场景看似简单,但实现高准确率却需付出大量努力,而这些努力最终成为了企业的护城河。”朱啸虎说道。

AI企业商业模式:不卖AI,只用AI交付成果

  在谈及AI企业的商业化路径时,朱啸虎表示:“我们不研发任何底层模型,只做模型的整合。以文生视频为例,我们整合了数百个文生视频模型,根据用户风格使用大模型进行生成,然后将成果交由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工作室进行人工编辑,最终直接交付给用户所需产品。我们不销售软件,只通过AI交付成果。我认为这将成为中国软件公司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应用点。”

  那么,AI生成的内容应如何销售?如何寻找AI应用的落地场景?

  在朱啸虎看来,国内AI企业应积极寻求“出海”机会。“全球范围内,仅中国和美国具备AI软件相关能力,且美国一半的AI公司团队由中国人组成。中国企业‘出海’,在日本、东南亚、中东等地几乎无竞争对手。国内团队可以先在国内打磨产品、锻炼团队,然后再赴国外赚取利润。这是一个颇具潜力的商业模式。”朱啸虎表示。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