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先用后付”模式引争议,消费者权益需保障
AI导读:
电商平台“先用后付”模式迅速普及,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默认开通、关闭步骤繁琐、不知情购买等。业内人士建议构建协同治理体系,规范新消费模式,保障消费者权益。
“下单时,直接跳转到‘先用后付’,这一消费模式正迅速普及,但不少消费者反映存在困扰。”先0元下单、待确认接受商品时再付款的“先用后付”模式,虽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却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从消费者的投诉案例及相关司法案例来看,部分平台“先用后付”的“一步式开通、多步式关闭”现象广受诟病,超前消费、授信消费潜藏风险。
业内人士建议,应构建协同治理体系,规范新消费模式,防止“先用后付”成为平台“套路”消费者的工具。记者搜索发现,主流电商平台普遍支持“先用后付”功能,但伴随而来的是数量攀升的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存在超过1万条相关投诉信息,涉及默认开通、关闭步骤繁琐、不知情购买、退货难等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先享后付”隐患多,消费者需防范隐藏“陷阱”。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因认知能力有限,更易受到影响。部分平台将“先用后付”设置为支付页面默认推荐,而关闭流程则较为隐蔽,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值得注意的是,“先用后付”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消费者在与平台签署相关协议时,往往未多加关注与自身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格式条款,进而承担了更多的交易风险。此外,若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先用后付”,可能会因未按时还款产生逾期费用,甚至影响信用。
针对这些问题,电商平台应加强监管,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简化“先用后付”功能的取消步骤,加强身份验证和支付安全。同时,出台相关行业标准,从根本上遏制平台滥用技术手段。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避免被“0元下单”等噱头误导。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关键词:先用后付、电商平台、消费者权益、消费模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