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中国科幻大会展示“智慧城市”未来图景,语言大模型、脑机接口等技术孕育巨大产业机会。未来产业十大赛道包括通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市场空间广阔。但产业领跑面临基础研究、协同不够等挑战,需从五方面疏松发展土壤。

  乘坐低空智能飞行器回家,享受机器人管家烹饪的美食,与虚拟数字人下棋……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开幕式上,现场观众看到了“智慧城市”的未来图景,领略到了未来产业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语言大模型、脑机接口、生物成像、人形机器人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中国向着刘慈欣口中的“充满‘未来感’的国家”大步迈进。这些具有未来感、科幻感的技术,正在孕育哪些行业新机会,催生哪些新“风口”?《经济参考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市场空间广阔,未来产业潜力巨大

  多维宇宙体验、量子计算、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充满科幻感的场景和技术,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孕育着巨大的产业机会和行业风口。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的《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未来产业十大赛道分别是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新型储能(固态电池等)、低空经济/通用航空、清洁氢、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元宇宙。这些领域的发展将带动万亿元级别的市场空间。

  在中关村论坛展区,遨天科技展示了其为组网星座卫星和各类航天器提供的“动力源”——霍尔电推进系统。该系统通过电离惰性气体产生推力,可支持卫星全寿命周期的轨道调整与维持。遨天科技市场经理白晟表示,公司已建成国内首条商用电推进智能制造产线,具备每年为约1500颗商业卫星配套的量产能力,未来几年,商业航天市场将实现指数级增长。

  同样孕育着万亿级市场规模的还有人形机器人产业。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席悦表示,人形机器人下一步的发展,依赖多个行业的进步。只有算法、数据、本体三方面联合迭代,才能让人形机器人更快进入百姓生活。

  产业领跑面临挑战,需加强基础研究

  虽然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领域不断出现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开辟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但这些产业要持续领跑,仍有赖于基础研究的深入耕耘。

  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总监李园表示,对人脑的基础研究是脑机接口进步的最大难点。人的记忆、意识等底层的原理人类还没有搞清楚,急需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华大集团副总裁李斌也认为,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全社会都应该进一步重视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推动产业更新、社会进步、文明形态更迭。

  此外,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之间的协同不够,核心设备、部件依赖进口,以及成本居高不下和场景、数据资源不足等问题,也是影响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疏通发展土壤

  为了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受访专家认为应从五个方面疏松发展土壤。

  一是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积极发挥央企、一流大学、新型机构、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组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

  二是注重培育未来产业的人才队伍,发挥战略科学家对未来产业的谋划作用,鼓励战略型企业家在未来产业探索实践。

  三是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发展。

  四是打造未来产业孵化平台,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需求,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众创空间。

  五是完善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对未来产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受访专家认为,全球各国都高度关注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布局与发展,这有利于加快形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目前很多赛道仍处在产业化发展初期,只有群策群力、各方协同,才能支持我国未来产业实现稳步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