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绿电直连试点启动,探索清洁能源新路径
AI导读:
江苏省启动绿电直连试点,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绿电专线,旨在解决绿电溯源问题并降低电力成本。但业内人士指出,绿电直连存在地理局限和成本不确定性,需算清账本并关注电力安全。此外,绿电直连能否得到国际市场认可,仍需进一步观察。
一个月前,江苏省启动试点“绿电直连”的消息在能源行业内持续发酵。长期以来停留在政策鼓励层面的绿电直连,开始迈入实质性的落地阶段。
根据江苏省发改委2月下旬印发的《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国率先启动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连接电池企业和绿电电源的绿电专线创新试点,首批入选企业为常州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这一举措标志着绿电直连从理论走向实践。
在我国,绿电主要指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直连”绿电则是由专线将绿色电源“点对点”输送给特定企业。这项创新的供电模式,旨在解决面向海外市场的绿电溯源问题,但因其创新性而引发了外界对“摆脱电网定价”“降电费”的诸多揣测。
市场反应热烈,不少人士认为绿电直连的时代即将来临。其核心理由在于:绿电直连既能应对国际市场对清洁能源的要求,避免碳排放核算争议,又能通过减少输电距离和降低损耗来压降电力成本。
然而,资深电力行业人士指出,江苏的试点虽为应对绿电物理溯源的有益探索,但外界对绿电直连的优点和影响范围存在过度夸大和认识错位。绿电直连具有地理局限,且电网企业并非无门槛开放。即便满足条件的个别企业拉设直连专线,用电成本是否降低、欧盟准入是否放开,目前仍存疑问。
电价会“降”吗
首批入选江苏绿电直连试点项目的五家企业均为电池企业,分布在常州、苏州和盐城。盐城因丰富的风能资源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新能源发电量占比高达六成以上。
绿色电力资源成为地方招商的重要招牌,对出口型企业尤具吸引力。目前,个别项目正探索不经电网而作为孤网接受绿电直供,以应对欧盟碳足迹范围认证约束,但前期投资较大,利益机制正在协商。
传统用电模式中,用电方从电网购电,电费涵盖发电侧上网电价、输配电成本等。绿电直连意味着发电侧到用电侧拉设专线,但线路投资、电力系统稳定和安全成本由谁承担,尚待解决。江苏方案亮点在于“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需算清账本。
市场热情高涨,生产企业纷纷咨询绿电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但业内人士指出,外界对绿电直连的理解存在错位,盲目将直连与降电费等同,实则两者无直接关系,企业可能需支付绿色溢价。
严格意义上,“绿电直连”由专线将绿色电源“点对点”输送给特定企业,国内实践案例极少。零碳园区则是由专线将绿色电源“点对多”输送给园区内企业,可视为广义上的“绿电直连”。
从技术角度看,绿电直连不存在难题,关键在于打造35千伏以下配网,实现绿电可溯源。但商业模式能否成立,取决于成本收益的不确定性。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分析,电费结算方式是外界最关切的问题,公开细节不明朗。过网费取决于线路出资方,政府性基金及附加需缴纳,系统平衡费用处模糊地带。综合来看,绿电直连成本未必低于绿电交易成本。
公平与安全
江苏电网企业提出,绿电直连试点遵循“统一规划、试点先行、经济合理、社会公平”原则,绿电专线由电网公司投资建设,电池企业应足额缴纳相关费用。
尽管方案未定,但为何拉设专线仍需缴纳附加项目费用?行业人士认为,这既关乎经济公平负担原则,更涉及电网和企业的电力安全。
无论是零碳园区还是源网荷储一体化,主打“绿电直连”的项目几乎做不到完全离网运行。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要求项目依赖大电网作为备用电源。
地方电网企业人士表示,若用电企业不承担发电和配电以外费用,则侵占“公共资源”。大电网需为直连项目配备火电等灵活性资源作为备用,这些投资均摊至全体工商业用户电费中,有违公平。
安全方面,电网线路建设有标准,承担保供电、保安全责任。若由其他公司建设和维护,一旦出现纰漏将影响供电区域电力供应,风险难以承受。
对于用电企业,安全生产同样重要。电池等出口型企业对电能质量要求高,风光出力不足时需及时从大电网购电。若从电网获电,则需遵循电网规则,共同保证电力系统平衡和稳定。
全国范围内,不改变电网架构、绿电交易和结算模式,是保障经济公平负担和企业用电安全的重要背景,也是绿电直供试点推进的前提。
国际市场“认”吗
绿电直连旨在满足国际市场对碳足迹的认可,便利产品出口。欧盟电池法案要求电动汽车电池碳足迹计算,目前仅认可国家平均电力消费组合计算与直连电力两种方式。
专家指出,欧盟电池法案旨在推动循环经济,减轻对自然资源压力,并创造可持续增长和就业机会。绿电直连仅为满足碳足迹要求的一种手段,欧盟可能通过其他政策工具保障供应链安全。
此外,绿电直连或零碳园区仅实现生产中某一段零碳,非全生命周期零碳,能否为产品出口赢得利润空间,仍是未知数。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外界过度放大绿电直连优势值得警惕。试点刚落地,且零碳园区产品尚未真正出口国际市场,能否得到认可存挑战。
总之,绿电直连的推广需考虑储能降本、电力系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需关注海外贸易规则风险化解和国内产业发展需求。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