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江苏省启动绿电直连试点,旨在解决国际市场对清洁能源的要求和碳排放核算争议。绿电直连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首批入选企业为5家电池企业。尽管市场对此充满期待,但资深电力行业人士认为外界对绿电直连的优点和影响范围存在认识上的错位,且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仍是未知数。

  一个月前,江苏省启动试点“绿电直连”的消息在能源行业内持续发酵。长期以来停留在政策鼓励层面的绿电直连,开始迈进实质性的落地阶段。绿电直连作为新型供电模式,正引发广泛关注。

  根据江苏省发改委2月下旬印发的《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在全国率先启动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连接电池企业和绿电电源的绿电专线的创新试点,首批入选企业为常州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这一举措标志着绿电直连模式的正式落地。

  在我国,绿电主要指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直连”绿电则是由专线将绿色电源“点对点”输送给特定企业。这项在物理上绑定绿电生产和用能需求的供电模式,本意是为解决面向海外市场的绿电溯源问题,但因其创新的供电模式而引发了外界对“摆脱电网定价”“降电费”的诸多揣测。

  消息一出,不少市场人士直呼振奋“绿电直连的时代就要来了”。其核心理由有两点:绿电直连既能够应对国际市场对清洁能源的要求,避免国际规则下碳排放核算争议,又能够通过减少输电距离和降低损耗来压降电力成本。然而,资深电力行业人士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江苏的试点是应对绿电物理溯源的有益探索,但外界对绿电直连的优点和影响范围存在认识上的错位。

  电价会“降”吗

  入选江苏绿电直连试点项目的首批企业中,五家均为电池企业。分地区来看,常州和苏州各有一家,其余三家均在盐城。盐城丰富的风能资源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具备绿电直连的良好基础。

  一位接近盐城发改部门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绿色电力资源是当前地方招商的重要招牌,对于很多出口型企业来说相当有吸引力。目前个别项目正在探索不经由电网而是作为孤网接受绿电直供,这可以有效应对欧盟对碳足迹的范围认证约束,但前期投资将会比较大,目前多方正在协商其中的利益机制。

  绿电直连的模式意味着发电侧到用电侧拉了一条专线实现“点到点”的物理连接,但由此带来的投资和安全成本问题悬而未决。此次江苏绿电直供方案的一大亮点是“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旨在明确责任主体,确保绿电直连的顺利实施。

  市场热情在江苏绿电直连试点公布后明显增加,不少生产企业向绿电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发起咨询。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外界对绿电直连的理解存在错位,将其与降电费等同起来是不准确的。实际上,绿电直连可能带来绿色溢价,而非直接降低电费。

  严格意义上来说,“绿电直连”是由专线将绿色电源“点对点”输送给特定企业,但在国内的实践案例极少。近年来在全国多点开花的零碳园区则是由专线将绿色电源“点对多”输送给特定园区内的特定企业,可以理解为一种广义上的“绿电直连”。

  技术层面,绿电直连并不存在难题。关键在于,在电网主干网络之外打造35千伏以下的配网,通过把汇集到国网变电站的绿电专线输送到园区企业,配套新型储能电站进行调峰,实现绿电可溯源。

  然而,商业模式能否成立仍是未知数。绿电直连带来了额外的成本,而收益增长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对此持观望态度。此外,电网企业的态度和责任划分也是影响绿电直连推广的重要因素。

  公平与安全

  据知情人士透露,江苏有关电网企业已经在电池企业绿电直供技术规范和交易条件草案中提出,试点遵循“统一规划、试点先行、经济合理、社会公平”的原则。绿电专线应由电网公司投资建设,电池企业应足额缴纳相关费用。

  尽管最终方案还未敲定,但为何拉了专线供电,却依然需要缴纳电费中的附加项目?这既涉及经济公平负担的原则,更关乎电网的电力安全和企业的生产安全。

  无论是零碳园区还是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目前主打“绿电直连”的商业化项目几乎都做不到完全的离网运行。这主要是因为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为保障产线平稳运行,项目不能摆脱对大电网的依赖。

  电网企业人士指出,如果用电企业不承担发电和配电以外的费用,将侵占公共资源。大电网需要为绿电直连项目配备相应的火电等灵活性资源作为备用电源,这些投资会均摊到全体工商业用户的电费中。因此,绿电直连项目的用户也需要承担相应费用。

  安全方面,电网的线路建设有其标准,承担着保供电、保安全的重要责任。如果由其他公司进行建设和维护,一旦出现纰漏将直接影响供电区域的电力供应。对于用电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同样重要,尤其是电池等出口需求的生产型企业。

  国际市场“认”吗

  绿电直连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应对欧盟的出口挑战。欧盟电池法案要求电池碳足迹核算需采用直连电力方式,这为我国电池出口企业带来了压力。然而,欧盟电池法案的最终稿尚未发布,草案是否存在变动仍未知。

  行业人士表示,尽管绿电直连有助于应对欧盟出口挑战,但能否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仍存在挑战。此外,绿电直连仅实现产品生产中某一段的零碳,而非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其带来的利润空间仍是未知数。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外界对绿电直连优势的过度放大值得警惕。一方面,试点仅在少数地区落地,且零碳园区的产品尚未真正出口到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由电网承担系统平衡和电力安全的责任、企业支付正常电费是目前经济性最高且公平合理的方案。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