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资本泡沫下的科技投资未来
AI导读:
文章探讨了科技和产业革命背后的资本泡沫现象,以互联网行业和人形机器人为例,分析了资本泡沫既是风险也是机遇。同时,文章也指出了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坚的三座大山和商业化潜力。
人类的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背后总伴随着资本泡沫的起起伏伏。资本泡沫既是风险也是机遇。
1996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互联网行业发出了“非理性繁荣”的警告;但在2000年,格林斯潘却改口称,“互联网代表新经济,资本配置合理”。这一言论进一步助推了互联网泡沫,当时的全球第一股思科市值一度高达5550亿美元。然而,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也孵化出了一批伟大的企业,如谷歌、Meta、亚马逊,三家公司当前总市值约5.4万亿美元,是思科当年顶峰时期的十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龙·阿西莫格鲁事后总结:“互联网的变革性判断正确,但商业化兑现的速度总是被严重高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科技投资领域。
类似的矛盾也出现在十年前国内的新能源车行业。比亚迪早期因冬季续航焦虑被市场抛弃,但如今电池能量密度已大幅提升,纯电新能源车已成为出租车、网约车等营运车辆的主流选择。
朱啸虎曾表示,没有人会花数十万买一个会翻跟头的玩具。但问题是,未来人形机器人是否能摆脱“昂贵玩具”的标签?将暂时的泡沫现象或技术短板放大成商业化的伪命题,是一种刻舟求剑的论断。人形机器人并不缺乏商业化场景,如失能老人的陪护等。
从商业化可行性的角度看,一线城市陪护的日均酬劳在300-400元,若24小时不间断陪护,成本将轻易超过10万、20万元。因此,即便按现在的价格,购买一个人形机器人也是一个有潜力的商业化闭环。然而,前提是它能完成高难度的陪护任务。
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坚面临三座大山:运动控制层、感知决策层和成本优化层。在运动控制层,人形机器人的能力仍远远落后于人类。感知决策层是最明显的短板,机器人场景数据集有限。在成本端,虽然零部件国产化降低了集成成本,但真正完美的人形机器人价格仍遥不可及。
不过,产业和资本的参与,以及政府、企业的支持,将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商业化进程。过去一年中,许多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始进入大型制造业工厂试训,不断更新材料和技术。
作为基金管理人,朱啸虎在人形机器人投资上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有泡沫、有低潮,但一定有未来。这正如人们总是高估短期行业商业化的可行性,而低估行业长期爆发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