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聚焦标准化成果,助力全球产业协同
AI导读:
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了一系列标准公开阶段性成果,包括3万余项国家标准免费下载、标准公开平台功能升级等。多位代表围绕标准化在工业网络、汽车等行业的价值展开探讨,强调标准化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标准”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通用语言”,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全球产业协同的关键纽带。在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一场标准化主题平行论坛上,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发布了一系列标准公开的阶段性成果,引发广泛关注。
一是3万余项未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实现免费下载,下载量新增355万人次,有效满足了社会各界对获取标准、实施标准的迫切需求;二是标准公开平台功能升级完善,查询下载国家标准的便捷性大幅提升;三是增加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开地址链接,进一步推进在统一平台公开国家标准的工作进程;四是推动7.9万余项地方标准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实现在线可阅读、实时可下载,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论坛上,多位来自学术、科研协同及产业领域的代表,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舟、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亚太区产品认证总监拉尔夫·克林伯格、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平、华晨宝马质量副总裁杨虹等,围绕标准化工作在工业网络、汽车等行业的价值展开了深入探讨。
王海舟院士强调,科研过程的标准化不仅需规范实验方法和数据采集,更应贯穿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他提出的“四链融合”理论,认为标准化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隐形纽带”,通过“创新链、产业链、数据链、质量链”的深度融合,确保每个节点的数据可追溯、质量可验证,助力全要素生产率的跃升。
在汽车领域,标准化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华晨宝马质量副总裁杨虹表示,中国创新速度迅猛,宝马正与高校、研究院等合作,致力于将中国研发团队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全球性的标准,让中国生产的宝马汽车走向世界。
在工业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应用,工业创新进入活跃期,标准成为促进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催化剂”。东土科技董事长李平将标准化视为“机器世界的语言”,并分享了东土科技在制定国际标准方面的成就,尤其是2023年通过的AUTBUS国际标准,不仅实现了工业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控制与确定性,还推动了工业人工智能的发展。
尽管标准化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其全球化进程仍面临挑战。SGS全球产品认证副总裁拉尔夫·克林伯格指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标准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他建议建立模块化标准体系,减少重复性工作,并通过AI技术优化多语言标准的翻译与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36届主席舒印彪以碳足迹标准体系为例,强调了国际标准化工作面临的紧迫形势和挑战。他呼吁加大研究力度,构建起涵盖理论方法、标准规范、本土数据库及核算认证四位一体的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
在汽车行业,杨虹提到,标准化工作需与创新速度动态适配,建立“快速迭代-反馈优化”的机制。在工业领域,李平呼吁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高度重视工业通信网络和工业网络标准,推动工业数据标准化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结合,助力全球工业智能化的发展。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