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消费金融机构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客成本不断攀升,企业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开销,包括拓宽获客渠道、加强自主获客能力、与金融机构开展相互导流合作等。未来,消费金融仍需持续降低消费信贷利率以激发消费潜力。

 “实在太贵了。”一位助贷平台运营部门人士向记者感慨道。他所说的“贵”,指的是助贷平台通过信息流平台,即互联网短视频平台获取客户的费用。

 去年底,这些平台上的获客成本一度逼近3000元/人的峰值。企业高层已下令,要求今年内必须将获客成本降低30%,否则运营团队的年终奖将受影响。

 多家消费金融平台透露,当前消费金融行业的平均获客成本在1300至2000元/人之间。不同机构因获客策略不同,成本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每年四季度,为扩大放款规模和利息收入,一些机构会大幅增加对信息流平台的营销投入,导致获客成本飙升。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行业将拓宽获客渠道,降低消费信贷利率,推动消费经济发展。但降低获客成本的竞争将深刻影响消费信贷服务生态。

押注新流量入口推动业务增长,消费金融机构持续加码短视频平台“获客”

 随着民众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消费金融机构也将这些平台视为新的“流量入口”。

 近年来,奇富科技、小赢科技、好分期、有钱花等消费金融机构和产品纷纷入驻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寻找新的客户来源。 入驻抖音号的消费金融机构视频截图

 抖音上的消费金融产品服务视频,通常突出“免息期、高授信额度、低年化利率、快速到账、多次分期还款、只需身份证和手机号即可申请”等特点,吸引急需资金的用户迅速申请贷款。

 在消费金融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新的流量入口意味着新的客群和业务增长空间,对助贷平台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效应也带动了其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有报道称,2023年底,一家大型短视频平台旗下消费金融平台的放贷余额从年初的不足千亿元增长到约3500亿元。

 这样的增长速度吸引了更多消费金融公司。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所有消费金融公司都通过线上第三方引流获客。其中,25家公司的线上第三方引流投放超过50%,较2022年新增3家;半数公司表示线上第三方投放渠道占比较2022年上升。

 去年年中,信息流平台的获客占比一度超过75%。但过度依赖这些平台也带来了问题,获客成本持续攀升,迫使部分机构寻求其他获客渠道。

 海尔消费金融通过聚焦场景金融业务,签约逾1.1万家合作商户,累计服务逾300万用户。招联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的自营获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并非所有机构都能在自主获客方面取得突破。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报告还显示,2023年,有27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线上自主投放展业,其中3家自主投放比例超过50%;但有25家自营渠道占比低于20%。

 为了推动业务增长,即便获客成本上升,消费金融机构仍在加大对短视频等信息流平台的投入。

短视频平台获客成本攀升,消费金融机构“节流”压力增大

 依赖短视频平台获客,给消费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压力。获客成本不断攀升,成为首要问题。

 短视频平台向金融机构收费主要有两部分:信贷产品服务广告投放费和潜在信贷客户推介服务费。由于竞争激烈,这两项费用持续上涨。

 为了获取客户,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报价,导致获客成本水涨船高。去年四季度,一些机构为了冲规模利润,甚至不惜加价。

 一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透露,2020年,来自短视频平台的人均获客成本约为1300元,到2022年涨至1600元,2024年年中进一步涨至2100元。

 为了降低获客成本,一些机构尝试加大自主获客力度,但效果并不明显。人均获客成本仍然超过1700元,比2022年高出至少400元。

 随着获客成本增加,部分助贷平台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也相应上升。信也科技的财报显示,去年销售和营销费用达到20.14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有所增加。

 为了控制获客成本,金融机构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是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获得优先推送权益;二是随行就市制定报价策略,精准研判市场趋势,抓住低价推送机会。

 但随着金融机构日益依赖信息流平台获客,获客策略同质化,低成本获客窗口期越来越少。

 为了降低获客成本,提升盈利能力,企业开始压缩其他运营成本,如转向轻资产助贷业务、降低融资成本等。

三大举措压降获客成本,金融机构相互引流合作兴起

 面对高昂的获客成本,助贷平台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正在探索拓宽获客渠道。

 助贷平台通过增加短信推送、与母婴、旅游等网站合作引流、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相互导流合作等方式,降低信息流平台获客占比。

 未能通过风控审核的用户,成为“闲置客户资源”,被导流给其他金融机构,赚取获客收入。

 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引流合作,不仅能提升消费信贷的可及性,还能减轻获客开销负担。

 经过尝试,一些机构的获客结构已发生变化,信息流平台获客占比下降,其他渠道获客占比上升。

 为了降低获客成本,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也在尝试与同行开展相互导流合作。

 为了合规操作,他们会在用户申请贷款时签订个人信息使用协议。

 为了尽早收回获客成本,部分助贷平台正在尝试新的放贷策略。

 以往“头轻脚重”的放贷策略已转变为“头重脚轻”,即首笔信贷发放金额较大,后续放款逐次递减。

 这有助于提升平台盈利能力和业绩表现,但也可能增加用户还款压力和平台坏账风险。

 因此,助贷平台在提高放贷金额的同时,也加强了贷后管理,以应对潜在风险。

 未来,在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趋势下,助贷平台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仍需持续降低消费信贷利率。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