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举行,AI人才成为广受关注的主题。企业最缺懂场景、能闭环的融合型人才,AI教育也逐渐向中学“下移”,海淀区积极探索AI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

“我参加这个论坛,就是来招人的。”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上,百望股份CEO付英波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举行,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主题日期间AI人才成为了广受关注的主题之一。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北京智星青年人才计划、AI100青年先锋计划等发布,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AI北纬社区”还为入驻企业提供了最高三年全免的优质产业空间、周边千套人才公寓等保障,助力科学家创新、创业者前行。

企业最缺什么样的AI人才?AI人才何时开始培养?贝壳财经记者在论坛期间进行了采访。

企业渴求懂场景、能闭环的融合型人才

Deepseek的出现极大推进了技术平权,这对传统以软件SaaS为核心的公司是巨大机遇,为企业提供了增效工具。因此2025年,我们将全面转型AI,调整研发结构,招募更多人才。”付英波表示。

付英波曾任“AI四小龙”旷世合伙人,2024年10月履新百望股份CEO,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百望股份在电子发票领域积累1000万亿元交易数据。

付英波认为,AI在企业应用场景落地,重点是DI(数据智能),“AI是工具,数据是资产,二者深度融合才能创造价值。这是AI价值实现路径的重新思考,从纯技术驱动转向数据与技术双轮驱动,是产业智能化必经阶段。”

在AI时代,这些数据将催生AI智能体成为生产力工具。但要达成理想场景,需类似Manus的智能体,而Manus尚处于初期。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AI技术人员,特别是懂场景、能闭环的融合型人才。这也是我参加论坛的目的——招人。”付英波说。

多位嘉宾表示,北京AI人才密度全国最高。海淀区拥有37所高校、9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96个国家科研机构,人才资源200余万,其中AI学者超万名。

付英波介绍,公司与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共建AI联合实验室,引入真实企业场景和数据。其中,与清华大学博士团队合作的税收风险监控模型分析项目,获评优秀实践案例。

AI教育“从娃娃抓起”,高校教师:可打开学生世界观

海淀区AI人才优势不仅在本硕博,还逐渐“下移”。如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郑子杰,选择入职中学,启蒙初高中生AI思维。

在北京市十一学校,郑子杰是班主任、数学老师兼AI课程负责人。他认为,高中接触AI的学生发展更好,“重要的是世界观被打开,有了数据驱动思维。”

郑子杰表示,数据驱动思维越早种下越好。例如解决问题时,先收集数据,让计算机出模型,研究如何优化。这种方式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中关村论坛期间,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成立,探索跨学段、长链条、贯通式培养体系,培育顶尖AI人才。

海淀区委书记张革表示,海淀区将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和AI人才特区,探索贯通式培养模式,健全培养体系,引导人才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聚集。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