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AI智能体“通通”展示了其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如根据体感温度主动打开空调。AI智能体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但其发展也面临安全、伦理、隐私等风险。

  房间乱了会主动做家务,肚子饿了就满屋子找吃的,无聊时还会打开电视机……日前,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举行的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电子大屏中一个表情灵动、反应敏捷的仿真小女孩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展现了AI智能体的潜力。

  她叫“通通”,是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也是AI智能体这一热词的生动体现。在论坛上,“通通”展示了其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如根据体感温度主动打开空调。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通通”的能力和特点备受瞩目。(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供图)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蒲志强介绍,AI智能体是更立体、‘类人’的智能系统,不仅能进行语言交流,还能完成复杂任务。

  记者观察到,“通通”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高度的智商和情商,如通过思考解决拿到高处遥控器的问题。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表示,“通通”由价值和因果驱动,主动参与任务各环节,未来有望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灵活性。

  “通通”在仿真环境中与其他智能体互动,展现出强大的协作能力。(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供图)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AI智能体已在客服、内容创作等领域得到应用。

  朱松纯透露,研究院正探索将“通通”的技术优势与具身智能结合,为人形机器人安装“大脑”,推动智能体、机器人走进家庭。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面临安全、伦理、隐私等风险。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指出,智能体的自我规划和学习能力虽好,但路径不可控,带来安全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或成为智能体元年,期待“通通”等智能体在仿真环境中不断成长,拥抱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

(记者刘祯、宋晨,关键词:AI智能体、中关村论坛、具身智能、安全风险)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