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民间投资占比超五成,是推动经济发展、稳定投资、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强化基础设施、制造业和社会领域民间投资,激发活力,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经济稳步向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尤其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的发展,同时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参与到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为民间资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政府投资主要精准聚焦于具有强外溢性和高综合效益的领域,发挥引导和撬动作用。民间投资占比超过五成,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定整体投资规模、扩大社会就业的关键力量。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挑战,但我国投资潜力依然巨大。凭借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充足的要素供给,我国为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有效投资提供了无限可能。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民间投资,对于推动重大工程项目的快速落地、支撑经济稳步向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民间投资在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发力,2024年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5.8%,超出整体水平。

强化制造业领域的民间投资,将加速国内产业链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规模优势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民间投资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强化社会领域的民间投资,有助于提升民生福祉、促进消费增长。民间投资在满足消费升级换代需求、提高社会领域投资效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城乡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化、度假、休闲、体育设施建设等领域,民间投资拥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为了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围绕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后劲,需着力“开源、畅通、拓渠”。

政府将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和引导力度,进一步提高项目投资回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多元消费场景建设。同时,注重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

简化投资审批流程、优化协调推进机制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保障。政府将加强自上而下的组织协调,引导和支持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工作。

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项目融资机制,政府将丰富融资模式、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分散金融体系风险。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盛磊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