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五篇大文章”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推进
AI导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金融“五篇大文章”标准体系建设已提上日程,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发布行动方案,聚焦标准与机制建设,多维度协同推进,助力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
◎记者范子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这一举措标志着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已被正式提上日程。3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对完善标准体系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举措。随后,金融部门、行业协会等纷纷发布相关行动方案,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落地描绘了清晰蓝图。
金融“五篇大文章”标准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工作报告的提出意味着金融“五篇大文章”将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从提升金融服务效能、有效防范风险等角度来看,进一步完善其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员王运金认为,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标准、碳核算与碳交易标准、绿色金融数据标准等,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交易平台、融资对接平台、担保机制与监管机制,将极大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标准化、高效化程度,增强金融系统资源配置能力。
鉴于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的交叉领域标准不统一、监管要求不一致等问题,建立全国统一标准、完善基础建设,成为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键。
“统一的标准规范是金融精准支持的先决条件。”业内人士表示,《指导意见》不仅致力于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还着力加强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提出完善企业科技含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推行“创新积分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等措施。
制度设计密集落地,聚焦标准与机制
自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市场机构等围绕这一主线,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和探索。相关制度设计和系统规划更是密集出台,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落地提供了明确路径。
为了缓解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了15项重点建设的基础设施,为金融服务提供信息共享、融资对接、企业培育、资产评估等数据和平台支持。同时,要求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双重功能,优化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行动方案》,提出16条具体举措,旨在推动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也表示,将健全与有关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切实抓好《指导意见》的落实,通过强化正向激励、加强评估问效等措施,进一步扩大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支持力度。
标准体系建设需多维度协同推进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标准体系建设中,业内人士认为,应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披露、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
以绿色金融为例,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方怡向指出,建立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是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她建议从统一标准体系、完善市场机制、强化政策激励、加强基础设施、推动创新实践、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
科技金融方面,王运金建议完善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通过多种金融手段支持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并设置风险控制机制。
普惠金融领域,王运金建议完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的金融产品体系与担保标准,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降低融资成本。
养老金融方面,建议建立完善养老产业信息化平台,统一统计指标体系,完善融资担保标准与监管要求,鼓励创新养老金融产品。
数字金融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建立健全数字人民币监管、运营、自律等体制机制,推进制度规则体系建设,扩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能力。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