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聚焦科技创新法治与风险治理
AI导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科技创新法治建设与风险治理,探讨如何加强法治保障,提高科技安全治理能力。与会专家指出,需完善科技创新立法体系,加强司法保护,同时关注科技创新带来的安全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程丹郭博昊江聃
科技创新的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支撑,更离不开法律法规等“软件”的保障。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如何加强科技创新法治建设,为科技创新注入法治动能,以及如何提高科技安全治理能力,确保科技创新真正惠及民众。
与会专家指出,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等技术引发的知识产权争议,司法机构正积极探索适应科技发展的裁判规则,以防范深度伪造、算法偏见等技术风险。国际合作与标准化建设被视为规范这些风险的有效途径。
完善科技创新立法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前沿科技领域如信息、生命、能源、航空航天等已深入社会经济生活,亟需法治体系的回应与完善。近年来,针对不同科技领域的特点,一系列专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完善了科技法规制度。然而,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科技领域仍存在立法空白,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领域也亟需通过法律提高科技安全治理能力。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杜长辉在年会上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知识产权司法带来了全方位挑战,包括开源模型的使用边界、生成物的版权归属等问题。他强调,法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法院准确查明技术事实,积极探索适应科技进步的新裁判规则。
为鼓励科技创新,多地政府已出台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在年会上介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正持续强化多元投入,打造联合基金“北京模式”,与小米基金会等企业设立联合基金,支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纯基础研究。
营造尊重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对科技创新给予更多包容和理解,是创造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生态的关键。
司法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专利申请数量激增,侵权案件频发且趋于复杂。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主体的司法保护,依法审理相关案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在风险治理方面,科技创新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以人工智能为例,其可能因路径不可控而引发一系列未知的安全风险。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并完善AI安全监管制度,对于引领产业创新、确保AI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加强AI风险治理并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有助于促进其健康发展。例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通过实验提高了大模型的安全性能,但这些模型解答问题的能力并未受到影响。
此外,中关村论坛年会还见证了多项合作协议的签署,旨在加速创新成果的标准化进程,构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