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探讨了数智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智能信号灯控制、道路感知系统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助力缓解交通拥堵。同时,文章还分析了智能交通技术的市场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交通拥堵的核心症结并非车流量,而在于车速慢”——今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的言论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深思。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全国各地“治堵”新举措近年来层出不穷,如智能信号灯控制、道路感知系统以及多路口绿灯通行等,这些都离不开产业链公司的持续努力。

专家认为,实现智能交通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系统性社会工程,需多方协作、长期投入方能突破瓶颈。城市治堵离不开“数智”技术的支持。

“您已进入绿波路段。”北京车主频繁收到这一导航提示,意味着他们将经历多个全绿灯的畅通路段,大大节省了出行时间。这背后得益于“数智”技术的运用。近年来,北京市借助先进算法优化动态绿波智能交通方案,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实时采集交通数据,智能调整信号灯配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北京市已搭建全市信号灯统一控制平台,五环内及城市副中心信号灯联网率达100%,通过优化算法自主优化信号灯配时方案。2024年,城六区在200余条干线上应用了动态绿波算法,干线道路平峰期间平均停车次数显著降低。

为缓解交通拥堵,全国多地通过智能算法实时监测路口通行状况,与信控系统联动,实现智能化控制。杭州作为“数字城市”的典范,不断加大数智绿波、智能公交调度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萧山区试点应用“云信”信控平台,对全区红绿灯路口进行实时分析,优化绿波方案,主干道通行速度提升约6.3%,拥堵报警下降6%。

荆州也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城市交通智慧化,实现绿波网络覆盖中心城区80%道路,主干道通行效率提高11.27%,严重交通事故数量降低35.88%。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和实时响应显著提升了城市交通效率,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落地,智慧信控也迎来算法优化迭代。北京市正在试点通过生成式大模型工具升级交通流数据采集和信号灯配时方案生成,无需配置雷达设备即可完成流量数据精准还原,自动生成信号配时方案。

据IDC预测,到2028年,中国超过50%的主要城市将采用AI赋能的软件驱动技术实现智能交通管理,优化并自动化红绿灯控制。多家上市公司也在深度布局这一领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助力城市交通精细化管控。

百度、高德地图等企业提供算法和导航支持,推出交通大模型,提高交通工作效率,生成最佳调控方案。大华股份、海康威视等安防视频监控企业也在积极研发相关产品,推动交通行业智慧升级。然而,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仍面临挑战,需跨越技术、基础设施、数据孤岛等多重障碍。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智能交通不仅是城市治堵的有效方案,也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产业链公司市场前景广阔。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