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多家社会组织共话如何助力科技创新发展,推动“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发展。社会组织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专业性和包容性,成为科技治理的重要力量,为科技发展注入人文温度。

  3月30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由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民合国际交流基金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民间智慧·共享科创”论坛正式举办。论坛上,与会嘉宾共话社会组织如何助力科技创新发展。当前,科技创新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民间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特别是科技型社会组织,具备“专业性”和“活跃性”特征,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与纽带。

  “全球科技治理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的‘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模式难以应对技术伦理、数据主权、人工智能风险等复杂挑战。”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中促会”)副会长徐绿平认为,在此背景下,社会组织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专业性和包容性,成为弥合分歧、凝聚共识的“第三极”力量。社会组织更是科技治理的“黏合剂”,在搭建跨国对话平台、推动技术规则共商共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社会组织是科技伦理的“守护者”,通过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发起公众科普教育,引导技术向善而行,为科技发展注入人文温度。

  据了解,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成立于2005年,现有310家团体会员,是中国最大的国际交流类社会组织联合体。中促会积极推动科技领域会员组织,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数据显示,北京作为中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拥有92所高校和1000多所科研院所,55万余名科研人员。截至2024年底,北京科技型企业超过85万家。

  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多边的智库交流合作,汇聚全球智慧,提升科技治理水平。近年来,多个社会组织为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更是计划在未来三年新增海外联络处,扩大国际合作网络。

  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戴键表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正面临挑战,需要民间组织以更大的智慧搭建桥梁。联合会还将联合京津冀企业家联盟,打造企业出海的“护航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快速融入当地商业生态。

  北京商报记者刘晓梦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