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增长,中央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文章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意义、整体情况、就业特点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增长,2024年末已达到67%。中央发布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了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如何让这些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期我们邀请了专家进行研讨。

抓好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仍高于发达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较多,转移空间巨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此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打破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全国统一要素市场。同时,这也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户籍制度改革,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放宽。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制定了差异化的落户政策。在政策推动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2021年至2023年,约40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同时,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增强地方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财政保障能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增收效应和城镇化的集聚经济效应上。一方面,就近进入县城或市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收,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在人口迁入大城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有效发挥大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

更大力度稳定扩大就业

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主力是近3亿农民工。他们的就业呈现以下特点:总量继续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省内流动增多,就业灵活性提高。此外,我国还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供平台,吸引越来越多人才返乡创业。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农民工也面临职业技能不足、工作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近年来,各地强化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培育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提供金融支持。同时,以“小县大城”等具体实践拓展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空间。

夯实制度保障促进转移落户

户籍制度改革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保障基础。当前,仍有部分市民权益和公共服务的享有与户籍挂钩,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顺利实现。我国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近年来,全国大多数城市全面放宽落户条件,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超大特大城市不断优化积分落户规则,降低落户条件,增加落户名额。同时,各地在住房和教育方面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农业转移人口相应的制度保障。

总体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在大多数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已基本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部分地区还积极探索、大胆突破,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覆盖范围更广、服务内容更多、标准水平更高的基本公共服务。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