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50亿元,支持地方实施1008个项目,计划吸纳12.3万农村脱贫人口参与,发放劳务报酬超17.1亿元。此举旨在深化以工代赈政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彰显政策精准与实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下达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50亿元,支持地方实施1008个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吸纳12.3万农村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7.1亿元。此举不仅深化了以工代赈政策,也将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彰显了政策的精准与实效,体现了国家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关注和投入。点击了解更多乡村振兴政策

  自1984年启动以来,以工代赈政策已从专项扶贫转型升级为综合性帮扶措施。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提供技能培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2023年3月,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新时代以工代赈政策的内涵、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要求。

  从政策效果来看,以工代赈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成效显著,不仅帮助困难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还提升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这一政策的实施,实现了“一钱多用”“一举多得”,让困难群众“既拿报酬、又长技能”,同时改善了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

  以工代赈政策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精准施策和有效管理。按照管理办法要求,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农村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确保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同时,政策注重与乡村振兴、灾后重建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目前,相关部门已累计下达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140.5亿元,这些资金有望进一步推进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在稳就业、增收入、促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工代赈政策不仅是对困难群众的“雪中送炭”,更是“授人以渔”的长远之策,实现了“鱼渔双授”“志智双扶”。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帮助低收入群体实现自我发展,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造血式扶助”模式,不仅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以工代赈政策的持续深入推进,体现了国家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的坚定决心和科学布局。只有科学认识和把握以工代赈政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才能执行好、运用好这一政策,管理好、分配好资金,让相关政策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里发挥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乡村振兴项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