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开幕,聚焦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詹启敏院士分享生物技术最新进展,探讨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成功意义及3D打印器官前景,同时强调加强科技法律法规和伦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盛大开幕,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吸引了国内外约1000名科技精英共襄盛举。论坛聚焦科技前沿,推动全球科技合作。

当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在工程科技创新论坛上,就《前沿生物技术支撑肿瘤精准医学发展》发表演讲,分享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

论坛后,詹启敏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深入探讨生命科学与医学的未来。作为知名分子肿瘤学家,詹启敏指出,生命科学近年来取得显著突破,特别是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和脑科学等领域。

詹启敏强调,生命可以被了解,且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生命科学已与数据紧密融合。他特别提到,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成功是器官移植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提供了新希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此外,詹启敏还展望了3D打印和体外合成器官的前景,认为这些技术将很快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有望解决器官供体不足的问题。然而,他也指出,这些技术要完全替代人体器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谈及科技发展与科技伦理的关系时,詹启敏强调,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科技法律法规和伦理体系建设,确保科技发展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