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年会:资本与科技共舞,壮大耐心资本助力科技创新
AI导读:
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是科技秀场,更是独角兽的孵化器。人形机器人、无人机、AI新技术等琳琅满目,背后离不开资本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资本形成接力棒,壮大耐心资本,助力科技创新。
备受瞩目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是科技界的盛宴,更是独角兽企业的“孵化器”。走进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人形机器人、各式无人机、AI新技术琳琅满目,这场科技盛宴背后,离不开资本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蓬勃发展,还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广泛推广,金融“活水”的灌溉都至关重要。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形机器人灵活舞动、精准递送咖啡,观众为之惊叹,而这背后,是资本与科技携手共进的生动写照。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之路漫长且艰辛,平均周期长达八年。这期间,传统资本往往难以坚持,但人形机器人作为硬科技的代表,从伺服电机到步态算法,从传感器到AI决策系统,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正是有了早期VC机构的“天使轮”支持,这些技术才得以突破,走出实验室。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持。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资本形成“接力棒”,早期VC投资技术突破,PE机构助力市场扩张,产业资本则专注于生态整合。这种“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模式,让科技创新企业不再孤军奋战。
科技创新从“0到1”是原始创新的突破,而从“1到10”则是跨越技术与市场鸿沟的关键。这一过程中,硬科技的持续攻坚与耐心资本的深度赋能缺一不可。例如,健达九州的基因治疗技术让视障患者重见光明,但其研发之路漫长;理想汽车开源全球首个整车操作系统,同样需要资本的长期支持。
硬科技突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韧,资本不能仅追求短期回报,而应成为科技长跑的“陪跑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壮大耐心资本”,这一理念正逐步转化为行动。
在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长线资金涌入股权投资市场,为科创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成为资源整合与生态构建的重要力量。耐心资本的魅力在于其愿意做“时间的朋友”,就像京东、亚马逊等企业的成长历程,硬科技的成长同样需要时间与包容。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举措,正在为科技资产“松绑”,让技术价值更早变现。当资本不再为短期波动所困,科学家便能更加专注于攻克“卡脖子”技术。
科技与资本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依赖,而是一种共生。科技需要资本的支持走向市场,资本则需要科技的创造力赢得未来。耐心资本的出现,为这种共生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鼓励资本成为科学家与创业者的“长期合伙人”,以资本之力撬动更多原始创新,让科技的“种子”在生态沃土中茁壮成长,最终长成“产业森林”。
北京商报评论员岳品瑜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