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博鳌零碳示范区实现全域零碳运行,转型金融在中国低碳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位嘉宾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就转型金融的意义、标准设定及难点展开讨论,呼吁建立统一标准框架,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健康发展。

新闻中心前铺设的光伏地砖、“东屿岛碳普惠”小程序上兑换的绿色碳币、吹着海风就能发电的花朵风机、新能源摆渡车……博鳌亚洲论坛现场,随处可见零碳设计,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和成果。

这片土地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验室”。2019年至2024年,博鳌东屿岛近零碳示范区全口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2万吨锐减至470吨。近日,“博鳌近零碳示范区”正式更名为“博鳌零碳示范区”,标志着示范区已实现全域零碳运行,成为国际典范。

(博鳌零碳示范区部分展位。摄影/王方然)

在中国低碳进程中,转型金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型金融是指在经济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过程中,为其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转型的金融活动。2022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批准了《G20转型金融框架》,首次就发展转型金融形成国际共识。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金融圆桌:转型金融与零碳未来”分论坛上,多位重量级嘉宾就转型金融的意义、标准的设定以及当前存在的难点和堵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价格机制是关键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指出,通往净零排放的道路并非直线前进,转型金融的意义在于通过投资减少排放的项目,实现整体排放的减少。他以煤电厂灵活性改造为例,强调了转型金融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摄影/吴军)

过去5年间,中国推动金融体系支持煤电厂灵活性改造,通过技术改造和政策支持,实现了煤电机组的灵活调节和减排效益。同时,中国还探索出“容量电价”制度,将减排的社会效益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价值。

周小川强调,在支持转型金融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好的价格机制,并设定排放的标准,增强排放的计量、透明度和可监督性。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也认为,转型金融需要提供激励机制。他介绍了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两项再贷款工具,以支持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并要求金融机构定期披露其支持项目或企业的碳排放信息。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摄影/吴军)

近年来,绿色债券规模快速增长,成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也存在标准不清晰、“洗绿”风险上升等问题。与会专家呼吁建立转型金融统一标准框架,以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健康发展。

国际清算银行亚太区首席代表张涛分享了绿债融资的观察,指出绿债已成为重要资金来源,并促使公司改变行为。同时,他也强调了建立转型金融统一标准的重要性。

易纲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并强调应重视绿色金融共同分类标准。他还介绍了中国人民银行与欧盟合作制定共同分类标准的情况,以及部分市场和地区已经开始采纳中欧共同分类法的情况。

港交所是最早一批要求企业公布可持续报告的交易所之一。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指出,好的气候披露能够提高透明度,并促使企业对供应商作出要求。她还抛出了目前碳信用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建议携手建立一个泛亚洲的碳信用市场,以扩大规模和增加流动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