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年会成功举办,共绘科技创新蓝图
AI导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成功举办,吸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者参与,共同探讨科技创新的未来。一系列世界级创新成果在此“首秀”,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进展。中关村论坛作为洞察未来的重要窗口,将继续深化科技开放合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贡献力量。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 题:在中关村聆听“未来序曲”,共绘科技创新蓝图
新华社记者董素玉、乌梦达、王君璐
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成功举办。北京以开放的姿态,迎来了春天的脚步,同时也迎来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者,共同探讨科技创新的未来。
在北京,碧桃与早樱竞相绽放,而中关村则孕育着“未来之花”——“大国重器”HEPS成功发出第一束光,“梦想”号大洋钻探船顺利建成入列,基因治疗技术为盲人带来“光明”……一系列世界级创新成果在此“首秀”,众多黑科技纷纷“上新”,再次让全球目光聚焦于中关村。
2025年,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激发了大众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中关村论坛作为洞察未来的重要窗口,通过5大板块128场活动、60场平行论坛,汇聚了千余名顶尖学者和中外嘉宾,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的年度主题,展开深入对话,共同描绘未来蓝图。
活的“科技史”,展现创新魅力
步入论坛年会现场,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科幻世界。机器人随处可见,成为了“硅基生命”的生动展现。这些机器人不仅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五大核心场景中大放异彩,还展示了具身智能技术的巨大商业化潜力,让参会者深切感受到未来已至。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在开幕式上感慨道:“今天,创新浪潮汹涌澎湃,科技突破的速度前所未有。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诞生于2007年的中关村论坛,经过18年的积累与沉淀,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从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到AI光芯片“太极”、通用智能体“通通”……一系列科技成果都选择在中关村论坛这一舞台上与公众见面。
本届年会期间,中关村论坛还发布了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具身智能十大重点研究方向和标准化白皮书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向全球分享了“中国科技故事”,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启示。
创新“梦工厂”,激发无限可能
在开幕式所在的畅春厅外,中国自主研发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吸引了众多外国人的目光。这款已完成3例人体试验的创新成果,展示了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最新进展。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表示:“中关村论坛是创新企业的成长‘加速器’、科技成果的转化‘催化剂’。去年,‘北脑二号’一经发布即获得全球关注,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投资机会,大大缩短了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周期。”
本届论坛年会还举办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技术交易开放日等十余场技术交易活动,旨在促进供需对接,打造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引擎。
中关村作为创新企业的筑梦之地,从一片农田、一条电子街发展成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创新高地。在这片4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都有新的奇迹在孕育,处处都洋溢着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
托举“地球村”,共创美好未来
从“中国的硅谷”到“世界的中关村”,“开放”始终是中关村论坛的核心理念。年会期间,30多家国际组织与机构共同主办承办了18场平行论坛,将前沿技术突破转化为推动全球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年,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的国际参与度再创新高,吸引了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多个项目参赛,国际项目占比高达40%。这一盛况不仅彰显了中关村论坛日益增强的影响力、链接力和辐射力,也体现了全球创新者对中关村论坛的高度认可和期待。
中关村论坛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不仅促进了国内外创新者的交流与合作,还推动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关村将继续保持开放胸襟,深化科技开放合作,积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为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贡献更多中关村力量。
(文章来源:新华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