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发布中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促中医提质增效
AI导读:
国家医保局已发布五批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涵盖中医所有诊疗服务,旨在规范价格项目,推动中医服务提质增效。新指南支持技术创新和优质医疗技术,探索按医生级别差异定价,设立仪器针法价格项目,加速成果转化。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徐鹏航)国家医保局已正式发布了五批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涵盖了灸法、拔罐、推拿、中医外治、中医针法、中医骨伤及中医特殊治疗等领域,基本全面覆盖了中医的所有诊疗服务。此举旨在通过规范价格项目,推动中医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促进中医行业的发展。
这一信息来自2月28日国家医保局举办的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解读直播活动。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不仅影响着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还直接关联到医院服务能否收费以及如何合理定价。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专班项目组负责人张雯透露,过去五年,国家医保局一直指导各省份进行医疗服务价格的动态调整,并特别将中医类服务纳入优先调价范畴。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价格管理技术专班负责人唐菲表示,中医类立项指南大力支持技术创新,新项目定价更加细化,对新技术持开放态度。同时,指南还强调对优质医疗技术的支持,如对手法要求较高的针法、骨伤等技术,探索根据医生级别差异定价。此外,指南还设立了仪器针法的价格项目,解决了此类创新成果的收费难题,加速成果转化。
张雯指出,过去各地中医类项目数量差异显著,多的省份达到600多项,少的也有100余项。新的中医立项指南对服务产出相同的项目进行了整合,共确定了99项,虽然数量减少,但服务内容更为丰富。特别是,将地方特色针法纳入“特殊手法针法”项目收费,被列入地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针法技术,无需重新申报新增项目。
此外,立项指南还对一些项目的计价单位进行了优化,例如,将针法从按“穴位”收费改为按“次”收费,更好地体现了技术价值。
据悉,国家医保局已在5个试点城市和3个试点省份探索医疗服务价格新机制,其中5个试点城市已通过两轮调价实践,在价格总量调控、分类形成等核心机制中,充分体现了对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的支持。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累计发布了27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未来,预计还将编制发布约10批立项指南,以规范整合原有价格项目,并为新技术开通收费通道。
(文章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