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通过“投资于人”提升终端需求,扩大内需。服务消费不足问题突出,政策加大力度推动消费结构优化提升,强调持续稳定的制度性安排,以补上服务消费短板,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

  把更多的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是宏观政策导向上的一个积极变化。如果通过“投资于人”真正把终端需求提升到一个合理水平,那么扩大内需目标的实现就有了源头活水,中国经济增长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输入。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消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服务消费不足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强调,“当前消费不足主要是服务消费不足”“要用过去抓投资的力度和投入去抓消费”。这一观点再次引发人们对服务消费的关注。

  从功能看,消费可划分为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两大类。前者主要是基本的物质需求,目前这类消费已基本解决;后者主要体现在对服务的需求上,如养老、托育、文娱、教育、金融等。通常情况下,改善型服务消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来实现。

  当前,我国投资与出口这两大传统引擎有所减弱,消费的“压舱石”作用正进一步显现。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摆在首位,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发布,一系列政策旨在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加快补上服务消费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在40%以下,服务消费占比约为26%,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更多体现为一种结构性的失衡,服务消费的不足尤为突出,显示出补上服务消费短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尽管我国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进展,但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影响了发展型服务消费的增长。服务消费环境欠缺、品质不高等问题,也让很多人不愿消费。然而,这也说明服务消费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短期内,提振消费需要加大政策力度,财政支出结构要调整以适应政策导向。长期来看,需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安排,通过“投资于人”结合增加投资、创造就业、提高人力资本,扩大消费。

  事实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终端需求不足。通过“投资于人”提升终端需求,扩大内需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中国经济增长也将获得持续动力。

  推动消费结构优化提升,需通过持续稳定的制度性安排,提高低收入阶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双向流动,以补上服务消费短板,释放社会生产力,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