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关系深刻变革:以公共风险为基础构建新框架
AI导读: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金融化成为现代经济关键特征,形成复杂隐性“风险链”。财政与金融关系经历深刻变革,需以公共风险为基础构建新范式、新认知、新理论框架。文章探讨财政与货币关系、财政赤字与债务常态化等现象,揭示财政金融属性外在表现及影响。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商品、社会财富、定价机制、经济关系日益金融化,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经济虚拟化程度显著提升。
经济金融化作为现代经济的关键特征,将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紧密相连,形成复杂的隐性“风险链”。一旦触发,风险将迅速外溢,宏观化、公共化,演变为公共风险。在此背景下,财政与金融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其底层逻辑也随之重塑。传统理论框架已难以解释新现象,因此,需以公共风险为基础,构建新范式、新认知、新理论框架,重新审视财政与金融关系。财政货币政策目标应以公共风险最小化为核心,超越宏观均衡,稳估值优先于稳币值;政策认知上,虚拟理性超越实体理性,货币状态论超越货币数量论;政策协同上,行为分工超越界域划分,财政货币“量子观”超越“非黑即白”的两分法。
一、财政与货币的关系:财政是现代信用货币的基石
探讨财政金融关系,需从财政与货币关系入手,货币是财政金融的核心问题。
1. 国家主权信用是货币基础
货币本质是信用,此观点已获广泛认同。信用货币时代,国家信用是货币流通基石,由财政征税权支撑。征税权实施代表民众对国家权力的认可,是社会契约达成的标志。马克思指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唯有可用于缴税的货币才具信用。征税权衍生国家信用,国家信用再衍生主权信用货币,财政成为现代信用货币母体。
2. 财政收支过程即货币流通过程
财政收支是货币流通的关键部分,直接嵌入基础货币投放和回收。税收及非税收入进入国库,相当于等量基础货币从经济中收回;财政支出拨付,则相当于等量基础货币投向经济。财政收入紧缩流动性,财政支出扩张流动性,净效应取决于财政盈余或赤字。维持经济流动性合理充裕,不仅是货币当局任务,还需财政收支协同,财政成为另一个隐形“货币水龙头”。此外,财政收支调节货币流通,使货币由中性转为非中性,这是财政政策的金融基础。公共风险和经济金融危机推升财政救援需求,财政规模持续扩大,财政收支对货币流通影响加深,货币非中性化加强,单一货币规则理论已不适用。
3. 财政赤字、债务常态化,是财政金融属性外在表现
目前,对财政赤字和债务的认识滞后于政策实践。赤字认识上,20世纪80年代前后强调预算平衡;90年代初,《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发布,赤字、债务常态化,但仍设天花板约束。近年来,现代货币理论(MMT)提出更大胆观点,以通胀、就业为底线设定赤字天花板,认为国债在利率为零时相当于货币,无须归还,不仅无财政负担,反而提供优质金融资产。货币不仅是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更转化为“国民资本”。在此背景下,货币提供方是货币当局还是财政当局不再重要,赤字由利率高低约束。赤字和债务摆脱平衡束缚,逐步常态化,规模扩大,货币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内生变量。
(文章后续内容省略以保持摘要精炼)
(刘尚希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强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王升工作单位系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