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市场监管总局将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发布一系列国家标准,包括算力平台、大模型、具身智能和智能体、行业应用及安全治理等方面,旨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加强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协调。

记者辛圆

3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2025年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王秋苹透露,总局近期将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发布一系列国家标准,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王秋苹指出,在算力平台方面,总局将加速推动深度学习编译器、高质量数据集、计算调度与协同等标准的制定,旨在优化人工智能数据服务,促进计算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整合,进一步培育产业生态。

针对大模型领域,总局正加快制定机器视觉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通用大模型标准,以及推理引擎、检索增强等大模型应用和优化技术标准,为产业研发、选型和应用大模型提供指导。

在具身智能和智能体方面,总局计划加快部署智能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等标准,引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同时,将研制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办公软件等标准,推动相关产品和服务升级。

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上,总局正推动工业大模型、钢铁行业大模型等标准的制定,助力智能制造发展和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此外,总局还将围绕医疗、家居等生活场景,以及交通等重点行业需求,开展应用标准研制,促进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在安全治理方面,总局将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标注和优化训练等环节,开展数据安全标准研制,确保全流程数据安全。同时,总局将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安全分类分级、能力成熟度评估、伦理治理等标准的制定,保障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标准是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关键所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提出,要健全人工智能终端标准体系,编制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智能化分级等系列标准,并研究制定智能终端产品认定方法,强化国际国内标准的有效衔接。

雷军表示,力争在2027年内初步建成人工智能终端标准体系,到2030年率先形成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终端标准体系。

据了解,去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该《指南》提出,到2026年,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将持续提升,计划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以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预计将有超过1000家企业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标准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方面的成效将更加凸显。

王秋苹在发布会上强调,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人工智能标准协调,启动绿色通道,提升标准供给效率,快速响应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标准尽早出台并实施。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