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未来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催生的新产业形态,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计划制定出台针对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细分领域的产业政策,完善“1+N”政策体系。同时,多地也在积极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北京报道

  未来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催生的新产业形态,目前正处于技术突破关键期或商业化探索导入期,有望在未来5—10年内展现出巨大增长潜力或战略性影响。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月31日在北京举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会上获悉,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计划制定出台针对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细分领域的产业政策,旨在完善未来产业的“1+N”政策体系,引导未来产业实现科学精准布局。同时,将积极推动地方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并鼓励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力度。

  北京市在会上明确表示,将加强未来产业的投资引导,计划设立8只总规模达千亿元的市级政府产业基金,通过强化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实现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

  多项未来产业顶层规划即将发布

  早在2024年,未来产业的“1+N”政策体系已初步成型。其中,“1”指的是由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总领文件《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明确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重点布局方向,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而“N”则代表多个细分领域,包括《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旨在系统布局并推进未来产业发展。

  在中关村论坛年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透露,工信部已围绕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清洁氢等领域,组织开展了未来产业创新任务的揭榜挂帅活动,成功遴选了一批标志性应用产品,并支持企业研发了包括人工智能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在内的百余款创新产品。这些产品已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支持范围,同时,无人化、智能化的低空装备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目前已有1000多个产品完成备案,预计5年内无人机数量将突破千万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的《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未来产业的十大赛道将聚焦于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新型储能(固态电池等)、低空经济/通用航空、清洁氢、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元宇宙等领域。

  谢少峰表示,工信部将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未来产业的“1+N”政策体系,制定出台针对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细分领域的产业政策,引导未来产业实现科学精准布局。同时,工信部将持续开展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评选和揭榜挂帅活动,努力突破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打造一批国之重器。

  目前颇受关注的具身智能成为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亮点之一。众多人形机器人亮相年会,承担了“志愿者”的角色,来自15家企业的近百台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负责迎宾、交流、主持、表演等工作。

图:人形机器人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缴翼飞/摄)

  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蒲松涛指出,人形机器人目前正处于发展上升期,在工业应用及家庭应用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能力,还依赖于地方围绕机器人的产业基础布局和产业配套能力。因此,需要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构建良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王田苗表示,目前软件和人机交互技术相对容易实现,但具体作业和劳动操作的垂类模型可能因应用场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已在分拣、搬运等场景有了较多应用,但如何构建多样化的载体以适应不同场景仍是一个挑战。

  推动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近年来,各地纷纷积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如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地方版产业文件甚至早于顶层文件出台。同时,地方还在积极推动未来产业先导区的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在会上介绍,上海、天津、重庆、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多个地区已经率先开展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工作。下一步,工信部将支持地方建设更多未来产业先导区,引导政府投资基金加大投入力度,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产业发展路径。

  谢少峰指出,工信部未来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结合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布局,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未来产业,构建贯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未来创新产业生态。同时,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政府投资基金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在未来产业基金方面先行先试,通过培养领军人才、举办高水平论坛等举措不断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在会上表示,北京市将加强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引导,设立8只总规模达千亿元的市级政府产业基金,加强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力度,实现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在同日举办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发展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接下来将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区,产出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做优做强主导产业,打造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

  许心超还表示,北京市将积极开展类脑计算、光电计算、多组学检测、DNA存储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方向布局,加大对超宽禁带半导体、超导材料、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争取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北京市将系统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探索“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发展路径。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