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放科学国际论坛”上,与会大咖聚焦科技热点,为开放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开放科学旨在提升科学合作与信息分享水平,面临多重挑战,需务实有效的策略推动全球合作与开放共享。

开放科学,这一概念对于我国而言并不陌生。它旨在通过开放可用、开放获取和开放重复使用科学知识,提升科学合作与信息分享水平,让科学与社会同步受益。3月28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放科学国际论坛”召开,与会大咖聚焦科技热点,直面开放科学困境,积极建言献策。

本场论坛围绕“开放共享,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主题展开。业内人士指出,现代科技已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协同”,是由算法、数据、算力、实验验证、产业落地共同构成的复杂生态。唯有实现全球知识共创,方能真正推动科技造福人类。

科学开放共享,日益迫切

中国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表示:“开放科学作为全球科研新范式,正掀起深刻变革,成为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清华大学教授陈劲同样强调,开放科学发展日益迫切,因我们面临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促使科学突破单学科限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进一步凸显了开放科学发展的紧迫性。

自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科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然而,随着探索领域扩展,科学正由小作坊式研究转向大工程模式,科研成本骤增,科研人员协作与信息沟通需求迫切,传统科研范式面临压力。在此背景下,开放科学应运而生。

开放科学主张科研成果、数据的开放获取,是对传统科研范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新时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明确提出“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从法律层面肯定其作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开放科学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表示:“开放不仅是信息流动,更是合作理念;共享不是资源放弃,而是创新模式。在‘连接创造价值’的时代,开放科学或许正是通向未来的钥匙。”他分析指出,开放科学日益迫切,因我们正处高度互联、问题复杂的时代。无论是气候变化、能源转型,还是传染病防控、人工智能治理,这些挑战都需国际合作。科学正从“独角戏”走向“大合唱”。信息封闭意味着资源浪费,而开放共享则能提升科研效率、加快技术扩散。

挑战重重,需共同努力

开放意味着打破围墙,但面临多重挑战。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浦岛邦子分享表示,作为教授,需提交或书写大量文献,这些数据有时不宜开放。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则指出,信任是关键挑战。如今,我们虽有优秀工具,但对数据、内容的信任却出现问题。

为了促进全球开放科学,需务实有效的策略。首先要认识到开放科学的无限潜能。例如,2019年全球首张真实黑洞照片由200多位顶尖科学家合作完成,展现了开放合作的力量。其次,可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开放科学。

陈家昌建议,为推动开放科学合作和健康发展,一是完善政策环境,加强政策交流和经验分享,制定符合国情的开放科学政策框架;二是携手应对挑战,积极参与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提高人类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强设施共享,推动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建立完善的国际开放共享平台。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记者: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