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迎来首次扩围,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市场扩围工作进入操作实施阶段,进一步增加强制减排机制对碳排放总量的覆盖比例,有利于推动重点排放行业碳达峰及稳步、高质量的减量过程。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迎来首次扩围。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工作进入操作实施阶段。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交易以来,首批纳入了2162家发电企业,覆盖全国碳排放总量约40%。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

  本次《方案》明确提出,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做好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工作,实现积极稳妥有序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启动实施阶段为2024-2026年,深化完善阶段为2027年及以后。

  钢铁、水泥行业管控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铝冶炼行业管控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方案》进一步明确管控范围,相应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从碳排放现状看,水泥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是全球水泥制造第一大国,2019年全球水泥产能中中国约占60%。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5%,电解铝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总量占有色金属行业的70%以上。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分析师汪若宇表示,全国碳市场扩围历经多年筹划最终落定,进一步增加了强制减排机制对碳排放总量的覆盖比例,有利于推动重点排放行业碳达峰以及稳步、高质量的减量过程。

  她指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企业性质更加丰富,参与碳交易的考量因素更加多元化,预期将增强当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纳入全国碳市场后,企业的碳核算数据和碳交易成果在国际市场上更具可信度和可比性,有助于企业参与国际绿色供应链,增强行业及下游产品的绿色竞争力。

  对于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企业而言,纳入全国碳市场既带来挑战,也蕴藏机遇。统一的核算方法使企业能够更专注于一次能源利用总量控制和利用效率提升,从而推动行业整体的低碳转型和绿色生产路径创新。

  与去年9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本次《方案》在启动实施阶段方面的表述有所变化,将“不设置配额总量上限”删除,并将“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改成“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表示,碳市场的整体设计构建将从碳强度控制过渡到碳总量控制,这是配额分配机制的主要发展方向。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的管控策略,不仅强化了与碳排放双控宏观政策的协同性,也使方案更贴合当下碳市场建设的实际需求。

  汪若宇补充道,最终出台的方案在配额分配方式上采取了“宽中有紧”的表述方式,既要考虑到行业可持续经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又要兼顾全国碳市场在国际上的认可度。

  杜譞认为,设计强度法分配机制,能够有效引导国内企业有序实现碳达峰,持续推进碳减排工作,契合中国碳市场建设的阶段性需求。企业节能降碳的技术水平将与配额分配挂钩,反映出碳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以最低成本推动全社会减排的根本目标。

  汪若宇指出,采用强度法,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推动产能向那些有意愿且有能力进行低碳转型的企业转移;二是从宏观角度防止行业总排放量突破“达峰”平台大幅上扬;三是下一步有利于充分利用绿色投融资等金融工具,助力行业的低碳创新应用。

  本次《方案》补充了“加强信息披露,依法依规推动有关主体及时公开排放、履约、交易、质押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的内容。杜譞表示,对金融机构而言,企业参与碳交易的信息,以及碳配额是否已被抵质押,都是开发碳金融产品的重要依据。

  汪若宇表示,目前中国已建立了包含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数据收集和数据质量监督体系,但新纳入的三个行业工艺流程更加多样化,中间过程排放更加复杂,确实为数据质量工作带来更大挑战。从监管层面加强处罚力度,流程层面开展多条线并行独立审核,信息披露层面增加不合规案例的透明度等,都是常见的数据质量保障措施。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