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退场,食品行业新风向
AI导读:
国家卫健委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标准,禁止预包装食品标签使用“零添加”等用语。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促使“零添加”概念诞生并引发营销热潮,但滥用现象严重。专家呼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大科普力度,理性看待现代食品工业技术。
最近食品行业最热的话题莫过于“零添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3月27日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标志着“零添加”这一营销热词将正式退场。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对配料表干净、食品健康和安全品质的要求日益严格,“零添加”概念应运而生。起初,它标榜成分简单、更接近天然,但迅速成为营销热点,食品、饮料、乳业等行业纷纷推出主打“无添加”“0糖”“零添加”的产品。
然而,“零添加”很快变成了噱头和文字游戏,甚至被滥用。一些食品饮料产品虽然声称“零添加”,但并非真正不添加,而是对“零添加”进行了特殊定义。例如,某番茄酱产品声称“零添加”,却指生产过程中未添加色素,配料表中却明确标注使用了食用香精。
部分食品、饮品标注了零蔗糖,却添加了食用葡萄糖等成分,专家多次提醒,零蔗糖不代表无糖。葡萄糖、果葡糖浆等单糖更易被人体吸收,这种标注极易误导消费者。
中国消费者对“零添加”的执着源于对健康的需求、企业的营销策略,以及对食品安全的消费焦虑。违法添加事件频发,从苏丹红鸭蛋、增香大米到315晚会曝光的保水虾仁,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让“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成为公众认知中的危险符号,催生出防御性消费心理。商家借此以“天然=安全”为噱头,与消费者心理产生共鸣,收割市场。
这种防御性消费心理导致公众对合法食品添加剂和添加的误读,消费者虽养成查看配料表的习惯,但对配料表上的食品添加剂了解甚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作为我国食品添加剂领域的权威专家,多次呼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提升食品质量。我国允许使用的23类2000多个品种均经过严格风险评估。但社会上对食品添加剂存在误解和谣传,导致部分消费者盲目排斥,影响合理选择。
对“零添加”说不,可净化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合规企业利益。但不应简单禁止“无添加”“零添加”等营销话术,而应加大食品添加剂和成分的科普,让公众理性看待现代食品工业技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市场上可能会有更多新营销噱头出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