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引领游戏行业变革,开发周期大幅缩短
AI导读:
2025年,国内游戏厂商纷纷在旗下游戏中植入AI大模型,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升玩家体验。AI技术为游戏行业带来全新认知,个体研发者也利用AI开发小游戏,实现降本增效。但AI在游戏生成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研发者共同参与。
进入2025年,国内各大游戏厂商在AI赛道一路狂飙,引领游戏行业变革。
如今,腾讯、网易、巨人网络等多家游戏大厂纷纷在旗下游戏中植入AI大模型,不仅丰富了游戏剧情内容,还极大增强了玩家互动体验。此外,越来越多个体研发者也瞄准了这一领域,利用AI工具设计研发小游戏,实现降本增效。
AI大模型在游戏行业的应用,相比传统游戏开发模式,具有显著优势。它不仅能大幅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还能提升游戏研发效率。对于资金紧张的个体研发者来说,AI大模型更是能够辅助完成大部分基础工作,使其能够专注于游戏剧情和创意的打磨。
游戏行业观察者马静表示:“尽管AI技术在当下游戏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但已经为游戏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认知。无论是研发速度、成本还是对玩家的吸引力度,AI都展现出比传统模式更为有效的优势。”
AI与游戏结合,开发周期缩短40%
在游戏中,NPC(非玩家控制角色)的AI化成为一大亮点。以网易旗下游戏《逆水寒》为例,该游戏接入了Deepseek技术,推出了由大模型驱动的智能NPC“沈秋索”。AI角色的出现,不仅能根据玩家行为动态生成剧情分支,还能通过情感计算模拟真实人际关系,为玩家带来更加丰富和有趣的游戏体验。
公开资料显示,三七互娱也利用AI动作捕捉技术将少林武术融入游戏《Puzzles & Survival》,开发周期缩短了40%,同时智能客服系统处理了70%的用户问题,人力成本下降了60%。网易CEO丁磊更是直言,DeepSeek等技术使游戏研发效率提升了30%。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游戏厂商开始主动尝试在游戏里植入这一技术。腾讯旗下FPS游戏《和平精英》也接入了DeepSeek,数字代言人“吉莉”成为了玩家的“智能陪玩”。
AI成游戏变现利器,60小时生成一款游戏
除了大厂之外,个体研发者也纷纷利用AI大模型进行小游戏开发。AI大模型的出现,不仅节省了研发时间和资金成本,还为个体研发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空间。
例如,一款名为《细胞防线》的小游戏,几乎完全由生成式AI制作,游戏制作时长仅为60个小时,远低于传统小游戏制造周期。这款游戏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风潮,上线TaPTAp游戏社区3天下载量就突破了1万次。
AI大模型为游戏行业带来了无限潜力。一位海外个体研发者利用AI软件,仅花费3小时就开发了一款游戏,上线13天便赚到了6.7万美元。
然而,尽管AI大模型在游戏生成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AI主要在游戏开发中承担敲打代码、优化算法等基础工作,而游戏的审美、创意以及后期营销等环节仍需研发者共同参与。
马静指出:“如果所有环节都依靠AI完成,或许游戏能因为一时噱头吸引到外界关注,但最终可能因为内容创意的缺乏和枯燥的剧情流程导致玩家流失。”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应用的多元化,‘AI+游戏’势必会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为游戏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覃澈
(文章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