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发电步入规模化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AI导读:
光热发电作为具有灵活调节和系统支撑能力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正步入规模化发展。中广核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是目前国内在建单机容量最大、调峰能力最强的光热项目。政策扶持将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电网稳定安全发展。
初春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气温虽在零下徘徊,但中广核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却热气腾腾、繁忙不已。该项目是国务院国资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百大工程”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在建单机容量最大、调峰能力最强的光热项目。
光热发电,这一相对陌生的发电方式,在新形势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要求下,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光热发电”,而“加大光伏治沙、光热项目建设力度”也成为了国家能源局2025年度的重点任务之一。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对储能和调峰的需求愈加迫切。光热发电作为具有灵活调节和系统支撑能力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未来规模化发展并辅以光热容量电价政策扶持,将更好地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电网稳定安全发展。
新项目“整装待发”
旭日之下,记者站上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项目的观景台,看到一排排抛物面槽式集热器整齐排列,汇聚形成的2.46平方公里蓝色“海洋”正追逐着太阳的运行轨迹。该项目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槽式光热电站,配置了190个槽式集热器回路和9小时熔盐储能发电系统。
中广核德令哈公司运行部经理段明浩介绍,项目通过聚光镜追踪太阳,将太阳光反射至集热器中间的集热管上,加热传导介质产生蒸汽,最终实现蒸汽发电。该项目不仅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槽式光热发电技术的空白,2024年其等效利用小时数还位列全国第一。
基于该项目的成功经验,中广核正在加码建设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一期项目将于2025年年底完成投资。
多家央企争相入局
光热发电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双重功能,但我国光热发电技术总体起步晚于国外。自2010年亚洲首座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在北京延庆动工以来,截至2024年底,我国建成光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838.2兆瓦,在建光热发电项目34个,总装机容量3300兆瓦。
在“双碳”目标下,随着新一代电力系统的加速构建,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光热发电。2023年国家能源局出台政策明确提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
记者梳理发现,在上述34个在建光热发电项目中,除中广核外,还可看到三峡新能源、国家电投集团、大唐、国投等多家央企的身影。
成本困境亟待破解
历经十余年发展,光热发电愈发受到政策面重视,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也引来众多企业争相入局。但成本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规模效应的进一步释放。
国家太阳能光热联盟数据显示,我国光热发电产业链单位约441102家。尽管业内已就光热发电步入规模化发展形成共识,但光热电站前期投资是光伏电站投资的数倍,在没有国家电价政策和补贴的情况下,或抑制企业对光热电站的投资积极性。
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尹航建议,未来或可参考煤电和抽蓄电价机制,同步建立光热两部制电价机制。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