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发卡量下滑,行业转型迫在眉睫
AI导读:
我国信用卡发卡量连续九个季度下滑,截至2024年末降至7.27亿张。监管政策收紧、互联网金融冲击、用户活跃度降低等多重因素导致。发卡行正通过数字化转型、服务分层、风险管控精细化等策略寻求破局。
你有多久没掏出实体信用卡去刷POS机了?多久没关心那些换不了啥,过期又可惜的信用卡积分了?额度不符预期、漏还款、主动注销,或是18个月无交易被动注销?截至2024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发卡量降至7.27亿张,较2022年高峰减少8000万张,连续九个季度下滑。80后、90后作为用卡主力军,见证了信用卡行业转型阵痛,这背后折射出消费生态与金融监管环境的深刻变革。
发卡量断崖式下跌,首要因素是监管政策收紧。2022年《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清理“睡眠卡”,限制过度授信,直接导致数千万张无效卡退出市场。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信用卡使用场景变迁,移动支付工具如微信支付、支付宝扫码渗透线上线下场景,信用卡支付受实体卡限制,部分小商户不支持。线上支付虽需绑定信用卡,但影响了申卡、用卡习惯和频次。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使用微粒贷、花呗、白条等互联网信贷产品,信用卡显得传统。
民间“撸卡大神”和“羊毛党”发现,信用卡“羊毛”难薅。多家银行削减高端信用卡权益,如机场贵宾厅服务次数减少,积分兑换规则趋严,部分高端卡取消核心服务。用户活跃度降低,部分持卡人注销信用卡。背后是发卡行运营成本与收益失衡,粗放式扩张积累的低活跃度用户难覆盖成本。但对用卡人,尤其是冲权益来的客户,“分手”是必然。
信用卡不良率攀升,加剧了发卡行压力。过度授信风险显现,部分用户多头借贷、过度消费陷债务危机,逾期率上升。202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1%,部分区域性银行不良率超4%。为控制风险,部分银行提高发卡门槛,收缩业务规模,形成负循环。但新一代消费者注重财务健康,主动降低信用卡持有量,信贷需求下降,是消费观念转型。
即便面临困境,发卡行正通过多重策略破局。数字化转型与场景融合成关键,关闭多地信用卡分中心,整合至数字化平台,智能营销提升用户活跃度。服务分层与高净值客户聚焦,提升单客价值成趋势。风险管控精细化与生态融合亦被提上日程。短期内信用卡市场难复往日辉煌,但其作为连接消费场景、积累用户数据的核心载体地位未动摇。从“信贷工具”转向“用户价值深耕”,带来更高效、安全的支付与金融服务体验,才能迎来“又一春”。金融业的本质还是服务业。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