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在60%以上。

  期货日报网讯(记者刘威魁)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一举措有助于推动碳排放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据了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仅覆盖电力行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在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也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谈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对碳排放市场建设的意义,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张争鸣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影响:市场规模与覆盖范围扩大,将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碳减排成本;碳市场建设持续完善,技术规范和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市场国际化水平提升,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

  创新碳金融服务,盘活碳资产价值

  面对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机遇,张争鸣认为,市场机构需紧跟政策风向,挖掘市场先机,聚焦能力建设,赋能企业转型,创新碳金融服务,盘活碳资产价值。通过碳配额抵质押贷款产品、碳配额回购产品等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设计碳价对冲工具,帮助高排放企业应对配额短缺风险。

  助力企业建立内部碳排放管理制度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后,虽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优化。张争鸣建议稳步推进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提升市场流动性与价格发现机制,优化配额分配机制,深化碳市场国际合作,健全法律法规与配套政策,加强企业能力建设与政策协同,助力企业建立内部碳排放管理制度。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网 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