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排放检验造假频发,多措并举打击“黑尾巴”
AI导读:
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排放检验领域违法手段五花八门,形成灰黑利益链条。相关部门多次整治,但经营主体良莠不齐、违法成本低等问题未解决。呼吁严厉打击造假行为,完善标准,形成跨区域跨部门监管合力。
各类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源头之一。为治理移动源“黑尾巴”,相关部门近年不断开展专项行动加以整治,然而一些超标排放车辆仍然“带病上路”,畅通无阻,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半月谈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其根源在于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违法手段五花八门,甚至形成产业链,一家机构出具成百上千份假报告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侵害群众健康。
违法手段五花八门
排放检验是机动车污染管控的关键环节,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可根据发动机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控汽车尾气是否超标。2024年年末,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发现,某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检测的部分车辆分属不同品牌,但其车辆排放控制系统的软件标定识别码却完全一致。后经调查,在对113辆汽车排气检测中,该机构使用标识为“OBD II”的作弊设备,帮助OBD检查不合格的车辆通过审核,并违规出具合格报告,形成了完整的灰黑利益链条。
类似事件在多地频发,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违法手段层出不穷,从作弊装置的研发生产到制作销售,横跨多个省份。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抽查发现,淮安市安宏机动车检测服务公司使用车载自动诊断系统作弊器,使得原本不合格的尾气检查结果变为合格,2024年1至7月共出具2573份虚假检测报告。线上,电商平台售卖“OBD故障消码器”等设备,让车辆通过排放年检。
“工业污染多为高架源,移动源则大多在近地面1.5米以下,污染物更容易升至人的呼吸高度,对健康危害更大。”南京林业大学碳中和与生态产品价值化研究中心主任葛之葳说,排放检验是机动车污染管控的关键环节,弄虚作假危害极大。
多方失守,屡治难绝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相关部门多次开展专项行动进行整治,但由于经营主体良莠不齐、违法成本过低等难题尚未破除,根治这一危害任重道远。市场放开后,检测机构泛滥,一些企业铤而走险。检验机构作弊手段隐蔽,技术含量高,违法获利后换机构再干的情况屡见不鲜。
监管尚未形成合力。目前,车辆检测机构监管涉及交通、市场监管、公安及生态环境4个部门,监管漏洞多,导致作弊设备充斥网络。此外,各地机动车排放检验法律法规不同、监管力度差异较大,一些不合格车辆跨省区检测。
部分车主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为了通过检测,车主主动寻找“妙招”,意图蒙混过关。
让“黑尾巴”无路可逃
针对上述问题,多位受访人士呼吁,严厉打击机动车检测弄虚作假及不规范检测行为,斩断黑色产业链,完善相关标准,形成跨区域跨部门监管合力。南京生态环境部门结合执法实践,形成异常数据筛查模型,提升监管能力。同时,建设机动车“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测监管大数据平台,加强综合分析研判,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监管。
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联合监管,增强基层执法能力。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与交通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合监管机制,与安徽马鞍山开展跨省域联合执法,建立检验信息定期共享机制。
建立健全准入、监管长效机制,加强信用监管。生态环境部门增加道路移动式监测措施,建立区域移动污染水平实时评价、预警与追溯机制,引导机构规范行为。实施多部门联合奖惩,形成信用监管闭环管理,压实检验机构的企业主体责任。
(文章来源:半月谈)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