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教育部印发《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构建全国统一的校外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标志着校外培训治理进入“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新阶段,旨在解决监管难题,提升治理水平,保障家长和学生权益。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我国校外培训治理正式迈入“全流程数字化监管”的新纪元。《办法》明确提出构建全国统一的校外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强化监管。

近年来,校外教育培训市场虽得到有效整顿,但新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有的机构以“高端家政”“住家教师”等名义违规办学,或将培训地点隐匿于居民楼、酒店,甚至转为线上,增加了监管难度。非学科类培训种类繁多,涉及多部门管理,协同监管存在短板。

数智化成为破解监管难题、提升治理水平的关键。《办法》的核心在于利用技术手段重塑监管生态,让数智化“阳光”照亮校外培训的隐秘角落。全国平台将12万余家机构纳入统一管理,消除监管盲区,提升管理效能。平台还建立了“黑白名单”公示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促使机构从“流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同时,预收费全额监管和“先学后付”功能,有效缓解了家长对机构“卷款跑路”和“退费难”的担忧。《办法》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校外培训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更切实保障了家长和学生的权益。

要确保《办法》落到实处、发挥实效,需重点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数据造假和数据美化,如机构将兼职教师包装为全职名师,或通过“阴阳合同”规避监管;二是数据互联互通和安全,涉及教育、市场监管、金融、企业等多方数据,协调难度大,且涉及个人隐私,加强数据安全至关重要。

校外培训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期待《办法》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让全国平台更加高效、实用,推动校外教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促进教育多元化、公平化,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