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债牛行情持续不减,国债期货全线收涨,债券型基金年内收益率超4%,机构普遍乐观认为政策密集出台助力债牛延续,但需警惕短期利好因素释放和货币政策波动带来的风险。


债牛行情持续不减,市场热度高涨。

8月1日,国债期货市场全线飘红,其中30年期主力合约上涨0.31%,10年期主力合约上涨0.14%,5年期主力合约上涨0.11%,2年期主力合约则微涨0.04%。这一表现再次证明了债券市场当前的强劲势头。

从基金表现来看,30年国债ETF、10年地方债ETF、政金债券ETF以及活跃国债ETF等产品的收盘价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债券市场的牛市行情仍在持续,年内已有超过300只债券型基金收益率超过4%,这一表现远超众多机构的预期。面对如此优异的业绩,债基投资者开始关注是否应该获利止盈,还是选择长期持有。

政策密集出台,助力债牛行情延续

自7月初经历小幅调整后,债券市场迅速恢复上涨态势。这一轮债牛的持续时间已经超过了很多投资者的预期,新华基金指出,上一次较长的利率下行周期是从2014年一季度到2016年三季度,持续了11个季度;而本轮行情如果从2021年一季度算起,已经长达15个季度。

机构普遍认为,这一轮债牛行情的背后原因主要是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存款利率的密集下调。7月份,央行陆续下调了各类政策利率,包括7天OMO利率下调至1.7%、LPR下调10BP以及MLF政策利率下调20BP至2.3%等。同时,各大行的存款利率也纷纷下调,为债券市场带来了利好。

同泰基金分析指出,本轮政策和存款利率的密集下调为债市带来了一波利好,促使债市收益率进一步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向下突破了2.2%的关口。

“债券市场在量、价两个维度上均受到了利好催化,整体收益率大幅下行。”平安基金基金经理张恒亦强调。

从外围环境来看,美国CPI数据的超预期回落也为债券市场带来了利好。宝盈基金分析指出,美国CPI数据已经连续第三个月实现环比降温,这一趋势强化了市场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期,尤其是9月降息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同时,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显著下行20个基点至4.5%,进一步反映了市场对未来利率环境的预期变化。

此外,博时基金还认为,近期风险资产的调整显著,债券持续上涨,超长期品种上涨尤为显著。当前债券收益率的下行,尤其是超长债收益率的下行,更多地受益于风险偏好的下行,是市场“flight to safety”(择安全而栖)的结果。

展望未来,招商基金指出,8月份政府债净发行规模或将超过1.3万亿元。需要继续观察大行融出量和发行存单的情况,以及大行负债端压力是否缓解。在政策方面,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央行政策态度发生较大转变,政策利率下调、公开市场放量以及存款利率下行表明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重回稳增长,利率下行空间被打开。与此同时,伴随美国通胀、就业等数据走弱以及美股下跌,稳汇率的压力也有所下降。因此政策方面对债券构成利好。

机构乐观同时提醒警惕风险

今年前7个月已有超过300只债券型基金收益率超过4%,表现远超往年同期水平。债基也因此成为投资者今年最追捧的产品之一。数据显示,债券型基金规模在二季度期间增加了1.27万亿元达到10.43万亿元,历史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面对债基后期表现投资者更为关心是应该获利止盈还是长期持有?同泰基金认为降息利好落地后,债市是否会走出利好出尽行情需要看政策效力是否能带来有效的信用扩张。从目前情况来看信贷增长依然偏弱、社会投融资信心依然不足,后续仍需保持宽松货币政策。本周降息落地后债市行情依然走强。但后续可能出台的一些稳增长政策和短期的资金面或将给市场带来部分扰动。总体上降息趋势仍未打破,债牛行情仍在持续。

招商基金分析指出,下半年国内基本面趋势或将延续机构配置压力仍较大。可考虑保持对中等期限存单的配置发掘曲线凸点的结构性机会,并考虑在“慢涨快跌”的情况下交易超长期限国债。超长债因央行持续喊话处境尴尬,可以选择利率快速下行时小幅降低仓位,在监管干预长端利率阶段性调整之后再逐步增加仓位。

“站在当前看我们仍然对债券市场整体保持乐观。”张恒分析指出从基本面、宽信用以及货币政策几个维度来看债券牛市的基础仍在。首先政策强度一直维持在预期内水平全年仍看不到明显的宽信用抓手;其次地产政策集中落地后市场反响趋于平稳;再者货币政策总体基调仍然是维持宽松周期往后看大概率还有降准降息的空间。

最重要的变化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央行政策态度发生较大转变。此前央行基于对利率风险的担忧对长端、超长端收益率有一定的关口限制。但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稳增长已经成为货币政策的阶段性重要目标政策宽松力度也开始加码并超出市场预期。

博时基金则直接指出后续债券市场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风险偏好的进一步变化。

“短期内市场也需警惕两大主要风险。”宝盈基金提醒一是短期利好因素可能已充分释放市场或面临止盈压力;二是货币政策的操作灵活度增加可能带来市场预期的波动与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需保持谨慎态度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经济数据变化。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