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本文邀请行业专家解读新规背后的深层意义,探讨如何引导消费者科学看待食品添加剂。

  近年来,“零添加”概念席卷食品行业,乳制品、调味品、饮料等各类食品标签中,类似“零添加”的用语层出不穷,误导消费者认为“零添加”代表高品质。然而,实际上,“零添加”不等于更健康,使用食品添加剂也不等于不安全。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以下简称“新标准”),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为何要叫停“零添加”标注?各方对去掉“零添加”用语是否存在分歧?2年过渡期设置有何考量?如何引导消费者科学看待食品添加剂?如何看待食品标签外的零添加宣传?新京报记者邀请行业专家共同解读新规背后的深层意义。

  【访谈嘉宾】

  朱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

  钟凯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新京报:新标准为何要禁止“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朱蕾:新标准禁止“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是因为这些宣传方式易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误以为这些产品不含食品添加剂或更健康。实际上,食品添加剂在合规使用下是安全的,且对食品工业有重要作用。新标准旨在避免标签误导,促使消费者通过阅读配料表等方式了解食品真实属性。

  李宇:“零添加”含义不明确,易产生歧义。同时,标注“零添加”也易导致不正当竞争。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对规范“零添加”一事持支持态度。

  钟凯:部分企业通过“零添加”宣传误导消费者认为食品添加剂不安全。标准修订旨在保护消费者免受误导,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新京报:新国标修订过程中,各方对“零添加”用语的调整是否存在不同意见?

  朱蕾:标准修订过程非常慎重,考虑了各方需求。调查显示,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对规范“零添加”一事都持支持态度。

  李宇:过程中没有特别大的分歧。很多企业支持从标准上禁止“零添加”标注,这有助于规范行业向健康方向发展。

  钟凯:部分既得利益者会反对修订,但标准修订最核心的考虑是消费者利益。

  新京报:不允许使用“零添加”等用语后,市面上的现售产品怎么办?新标准为何会设置2年过渡期?

  朱蕾:设置2年过渡期是为了给食品企业更换包装、标签留出时间。标准正式实施前生产的食品库存,可按旧标准销售至保质期结束。

  李宇:2年过渡期考虑到了企业标签库存量和更换标签的工作量。

  新京报:“零添加”食品的出现,部分源于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

  朱蕾: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合理使用是安全的。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通过阅读食品标签了解产品。

  李宇: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消费者应正确看待,无需过分追求“零添加”。

  钟凯:消费者对国内合理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要有信心。要认识到宣传套路背后的利益,理性消费。

  新京报:如何看待除食品标签外,“零添加”宣传也存在于商标或产品宣传页的情况?

  李宇:如果利用商标等让消费者误认为是“零添加”,违背了标准修订的初衷。监管部门会采取相应措施管理。

  钟凯:食品标签和宣传页面的信息都需规范。企业不应通过其他方式继续暗示零添加,躲避监管。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