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酒业深度调整,市场面临多重挑战与机遇
AI导读:
2024年是中国酒业的深度调整年,酒类市场持续面临消化能力不足、渠道库存高企等问题。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在酒博会上发布报告指出,市场增速和效益明显下滑,但国家政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为酒业提供机遇。酒业需以技术创新、数字生态、文化共鸣应对挑战,实现价值创造。
2024年是中国酒业的深度调整年,酒类市场持续面临消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渠道库存高企,动销频次下降”。3月27日,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以下简称酒博会)开幕式上,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发布并解读了《2024年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中国酒业发展目前遇到的诸多问题。
当前,中国酒类市场品类竞争持续加剧、产能过剩隐忧显现,双理性时代到来、年轻化趋势明显,整体增速和效益明显下滑,亏损面扩大;业绩强分化,优势强集中;同时,高库存问题突出、价格倒挂现象严重、线上线下博弈加剧。不过,在国家产业政策、经济发展结构、产业转型升级、传统文化复兴等机遇下,中国酒业也蕴含新机。
刘振国表示,中国酒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唯有以技术创新驱动生产,以数字生态重构渠道,以文化共鸣激活消费,方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跨越。目前,去库存周期尚未扭转,酒业增速和效益明显下滑,亏损面扩大。
全球酒精饮料市场消费量整体处于下降趋势,自2011年起每年以0.3%的速度下滑。中国酒类市场也从增量市场迈入存量竞争时代。“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市场进入去库存周期,直到目前这一形势尚未扭转。从世界范围看,酒类消费市场已经饱和,进入到存量消费阶段。”刘振国称。
现场,刘振国结合《报告》数据,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三大方面,详细解读了当下中国酒业的现状。在生产端,中国酒业分化加剧,发展承压。增速和效益明显下滑,亏损面扩大。饮料酒制造业亏损面从2020年的17%扩大到2024年(1月-9月)的33%。而另一方面,业绩强分化,优势强集中。2024年前三季度,20家白酒上市公司营收增速、利润增速分别为10.01%、10.6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酒业品类竞争持续加剧、产能过剩隐忧也进一步突出。
在流通端,高库存、竞争内卷成为关键词。过去一年,中国酒类高库存问题突出、渠道终端举步维艰、价格倒挂现象严重、线上线下博弈加剧。从消费端来看,消费支出增速下降,消费者决策理性,决策链更长,同时随着消费场景的多元化,购买渠道也更多元。
《报告》指出,2024年1月—11月烟酒类消费品累计零售额5524亿元,同比增长5.2%,这意味着,包括烟酒等在内的消费品零售行业已经呈现显著分化态势。线上渠道中,传统电商高速增长时代结束,内容电商的产品品类在持续扩大。当下消费者追求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实用性,更多是产品背后的情绪价值和社交市场。酒的消费场景更加趋向于自饮、朋友小聚和悦己型消费。
在行业调整的浪潮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家政策与消费潜力释放为酒业提供了双重驱动力。刘振国表示,白酒重点产区贵州、四川、江苏、山西、河南、安徽、山东等省的地方政府发布了多个支持白酒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国家当前大力提振消费,释放消费潜能,酒业作为消费大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
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酒业破局的重要机遇。刘振国称,通过数字化赋能产业,加快推进数字化从消费端向供给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流通效率,提升酒类消费信任问题,补齐短板,消除产业发展瓶颈。传统文化复兴是中国酒业的另一大机遇。刘振国称,通过演绎酿造文化、品饮文化、场景文化等,与消费者情感沟通、时尚沟通与价值沟通,文化价值的提升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酒业正呈现出六大发展趋势:分化加剧,产业结构再调整;品质化升级,需求由量到质的转变;文化、科技成为酒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智改数转实现业务创新,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白酒出海迎来2.0时代。
面对新格局,行业需以战略定力应对变革。长时间库存积压等因素,导致当前酒企、渠道等产业链各方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此,中国酒业协会给出了六大建议:主动降低增长预期,调节增长速度;统筹产区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动态平衡;以长周期实业构建良性产业生态;优化产品布局,避免全产品线;统筹渠道布局,打通线上线下的传统边界;把握新技术、新场景,拓展消费增量。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